反向形成的意思是一个人的情感体验与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是相反的。一个人越是不自觉的表现出强势或坚强的一面,内心脆弱而卑微的一面反而才是此人的本来面目。正因为此人“不想”察觉到内心的弱小,为了防御这样的负性意识出现,他便反向形成出强刚的一面来。
一切过分的情感都可能是反向形成的表现。明明喜欢一个人,但又却害怕自己喜欢她,结果是采取了攻击她的方式来“表达”。在青少年中尤其如此,一个男生明明喜欢一个女生,但却不敢承认自己喜欢,而是会采用“打”的这种看似仇恨的攻击方式来表达与他内心情感体验完全相反的情感。我们也常听到家长对孩子说:“这都是为了你好”,但生活中却处处限制孩子的自由。
反向形成是一种相互矛盾的态度,例如:在潜意识中的恨,表现为爱,于是,本来是恨却为爱所取代,残酷为温存所取代,执拗为依从所取代,不修边幅为清洁所取代,而原有的态度则仍然存在于潜意识之中。
一个3岁的小男孩,他的母亲又生了一个小妹妹。母亲将注意力集中到了妹妹身上。这个男孩内心感受到自从小妹妹出生以后,母亲不爱他了,内心充满了对妹妹的恨。他不愿意妹妹的出生,不愿意妹妹与他争夺母爱,甚至他产生了对妹妹的敌意行为,用手打小妹妹。
母亲看见后,非常生气。他害怕妈妈不喜欢自己,只好采用防御措施来抵御这种敌意的冲动,一方面,他将对妹妹的恨压抑下去;另一方面,为了寻求母亲的爱而反向形成表现出对妹妹的爱。
所以,自我常常采用两种防御机制来抵御由本我冲动所产生的敌意,他不仅采取压抑而且采用反向形成。
男孩之所以压抑其敌意情绪是因为母亲对他说:“如果你欺负小妹妹,我就不喜欢你了”小男孩也回答到:“我不欺负小妹妹,妈妈要爱我啊”来寻求对母亲的爱一样,反向形成也是在潜意识中发生的。
“我不恨小妹妹”一语隐藏着压抑的情绪。事实上,男孩与母亲的谈话并不意味着他们之间的相互理解。
通过反向形成,男孩才有效地说出了“我不恨妹妹,我爱妹妹”的话。“我爱妹妹”这句话,男孩动用了内部的防御机制而发生了情感的转移,即把原来憎恨的对象转而违心地说成是爱的对象。
母亲表达的“你不要恨小妹妹”非常清楚的透露出母亲的愿望:“你必须爱妹妹”,所以,男孩的“爱妹妹”是害怕失去母爱的一种合乎逻辑的违心的表达。
实际上他常常模仿母亲的行为和态度对妹妹,换句话说,就是潜意识地向母亲认同,而内心真正的恨妹妹的想法被压抑到潜意识中。
如果一个人的言行举止超出了正常的强度、或者是他在没有任何前提的情况下忽然刻意的强调某些事情,那么这个人往往是在掩饰与他所表现和表达的完全相反的东西。
所以理解反向形成对我们来说有2个重要作用:
首先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自己。
反向形成这种防御机制,与投射、分裂、退缩等不成熟的防御机制相比,更容易能被自我觉察到。
只要我们多加关注自己的感受和行为,就能够从那些我们过度或是刻意的表现中,解读到我们潜意识中所一直被掩盖的东西。
我们对自己潜意识探索和了解的越多,就能让越多的潜意识中的冲突、需求和愿望在意识层面显化,我们的内外一致性就越高,心理也就越健康。
其次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别人。
理解了反向形成这种防御机制,就能够令我们更容易的理解别人究竟在表达什么,令我们更清楚别人究竟在怎样想。
这样我们就可以直接了解到语言与行为的掩饰背后的那个真实的对方,从而避免被欺骗、伤害。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十万个心理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