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决杜绝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持续为基层松绑减负,让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抓落实。基层减负,要减在恰当处,创造的良好干事创业环境,敢为争先、实干争效,在基层的火热实践中创造新辉煌。
减形式不减真情,让基层减负有“温度”。当前,有些工作上级要求基层必须拍照留痕,甚至个别工作需要每天上传多张工作照片、上报多条数据报表,不留痕就是措施落实不细、工作做得不到位。工作“留痕”的初衷是为了更好明确职责、推动工作,但一些地方和单位片面强调“留痕”,重痕不重绩、留痕不留心,热衷于搞自以为是的台账“创新”,导致“痕迹管理”变成了“痕迹主义”,工作实绩汇报就变成了台账材料“表演”。基层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基层干部干得好不好,人民群众获得感强不强,不能“以痕迹论英雄”“靠台账评优劣”,而是要以实绩、实效论英雄,把不必要的“留痕”去掉,把基层干部从繁琐的材料中解放出来,让基层干部用好调查研究基本功,把去基层找答案"作为日常工作的根本遵循,脚下多沾基层泥土,眼睛多看一线实情,耳朵多听群众声音,在入农门、进企业、下社区、走圩堤中自然留痕,减少台账的厚度,真正走出办公室、下沉到一线,把更多的心思和精力用到抓落实、干实事上来,把真正的“痕迹”留在人民群众中,增加为民的温度,真正做出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业绩。
减数量不减质量,让基层减负有“尺度”。基层是落实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最后一公里”,也是离群众最近、服务群众最亲的地方。基层工作做得好不好、真不真、实不实,直接影响着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地位和形象,也从根本上阻碍着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切实为基层减负赋能,就要以“事多人少”“小马拉大车”为切入点,严把干部“借调关”“抽调关”,防止上级单位部门过度借调、频繁借用基层业务能手,有效保障基层必要的人员力量,确保各项工作正常运转。要减“量”不减“质”、减负不减责,统筹考核指标,以实效为准绳,“轻装上阵”、聚焦重点、突出中心,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基层干部干事创业、服务群众、狠抓落实。
减压力不减动力,让基层减压有“力度”。减轻“思想包袱”,让“压力”变“动力”。“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工作的重要、复杂可见一斑。为基层减负绝不能简单随意搞“纸上谈兵”“空开支票”,要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约束和激励并重,对基层干部多一分理解和关心,用好正向激励、容错纠错等举措,真正从思想上减轻干部包袱,让基层干部心无旁骛担当作为。松绑绝非松劲,减负并非减责.科学决策一旦部署,便得挑起担、抓紧于.广大基层于部须拿出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拼搏姿态,把"马上就干真抓实干、干就干好"的精气神立起来、扬起来,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主动到改革攻坚一线、创新创业大潮中接受历练,锻造担当的铁肩膀、练就成事的硬功夫。发扬日拱一卒的"钉钉子"精神,拿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对困扰基层发展、阻碍民生福祉的"老大难"问题做到经常抓、反复抓持久抓,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锲而不舍、踏踏实实办好一件件实事、好事。
基层减负,应有“减”有“度”,基层减负不是“一时的事”,而是“一直的事”,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要把“当下改”和“长久治”相结合,通过增强制度刚性,定期为基层“体检”,切实避免“整改一阵风,过后一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