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又到了返校的季节。
家在江淮之间,学校在皖南山区,不远,隔了一条长江。而长江,也成为了两地饮食差异的一个分界线。
家乡的食品很丰富,花样多,种类全,老家的人,都“好吃”,都会吃。
江南,自古被称为“鱼米之乡”,水稻自然比小麦多,一日三餐几乎都是米饭。在学校,能吃上一顿堪比北方的面食,难。
不是说学校的伙食差,徽州菜系也有自己的风采,臭鲑鱼、毛豆腐亦举国有名。只不过,念念不忘的,是家乡的味道。
-2-
老家这边的食品,基本上都是大众化的,并没有什么驰名的特产,很多甚至就是外地的特产。而像琅琊酥糖、滁州贡菊、朱马卤鹅、三和千张……估计只有本地人才清楚这些吧。
有时候,想去蒙城面馆吃碗拉面,九块钱一大碗,肉多、汤浓。
有时候,想去小门面的火锅店吃顿火锅。不同于火锅连锁店,小门面更热闹,味道更足。
有时候,想去以前住处对面摊位上买一块油酥馍,灌点鸡蛋。而现在已经找不到了。
记得上高中前,武装部门口有一家早点铺,卖油条煎饼、豆浆豆脑。一直很喜欢,两张饼卷一根油条,外加一碗豆腐脑。可惜,关门后,这些年再也没尝过那曾经的味道了,真的很怀念……
-3-
临走时,买了些老家的点心带着,小米酥、猫耳朵、桃酥、绿豆板酥……我不知道这些点心都是哪的特产,但我清楚,它们无论做法、味道都和以前不一样,因为融入了老家的味道。
辛弃疾写过“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的名句,我想,对每一个漂流在外的游子来说,家乡的味道,和乡音一样,应该是永远忘不掉的吧……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游子的血液里,流淌的是家乡的魂魄。
Hello,大家好!我是Chaplin乌龙山伯爵,分享身边的点点滴滴,努力成为一个卓越的人。
如果觉得文章对你有帮助,请点个赞吧~~~你的支持是对我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