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话不投机半句多;又有:却话巴山夜雨时。哲学上说,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放诸于说话一事,说话的人决定了谈话的深度和广度,谈话的内容体现了说话人的胸襟和涵养。
前些日子在平台上写了篇文章,机缘巧合加入了一个文学兴趣社群。人云:文人自古相轻,这个群里反倒是一番其乐融融,大家互言己意,颇有些百花齐放的小景致。其中一位朋友说的一番话,可以说是道出了现在不少人的心声:最是反感自以为是的人,依着在自己的一片小领域懂了些东西,便一副得理不饶人的姿态,容不得别人发声。观之无论是大神云集的知乎、豆瓣、简书,还是济济一堂的微博、头条、贴吧,其中不乏一瓶水不满、半瓶子水喧嚣不止的人。
其实说话有两难,一为有理说不清,二为得理不饶人。前者让自己为难,后者让别人为难。这位朋友愤然所指的,便是这后者了。古人云:吃亏是福,又云清者自清。本篇且论这说话“第二难”--得理不饶人,让别人为难。
在生活中得理不饶人大概可分三种:
一是强辞夺理,蛮横不饶。鲁迅先生提到的无赖精神基本如是了。说义和团之后,天津的青皮给人搬运一件行李,他就要两元。对他说行李小,他要两元;对他说道路近,他要两元;对他说不要搬了,他说他仍要两元。
二是歪打正着,依依不饶。有的能心中明镜似的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便会很快偃旗息鼓,就此作罢;有的明知自己腹中空空却偏要揪着不放,这就又成了第一种那类“青皮”了。
三是腹有经纶,奈何轻狂。这类人和《军师联盟》里刻画的杨修颇为相似,家学渊源学富五车,面对芸芸众生四十五度仰望天空,盛气凌人但其实人还不错。
这三种又以第一种为最多、最常见。毕竟歪打正着是侥幸的事情,死耗子常有,而瞎猫不常有;至于恃才傲物者也是极少数,满招损的前车之鉴足以警醒这极少数天才中的绝大多数人。
那为什么明明第一种--“强辞夺理,依依不饶”最是不可理喻,却又偏偏在日常中最是常有呢?我们会发现,这种情形下所言之辞、所夺之理,多为世俗风向之下的“歪理”,诸如:你怎么和一个孩子一般见识(其实我是和教养孩子的家长较真)、我是老人你该让着我(其实我不想让的是你的为老不尊)、你还是不是中国or男or女人(其实我只是不属于你对xx人的浅陋的认知范畴)、你懂什么语数外政史地理化生(其实我确实不懂,就是课本上学了点基本常识)此类。
慢慢的,这场小众间的闲话家常变成了社会大群体中的言谈风向了。
近日武汉某大学研究生跳楼死亡事件引起了舆论极大的关注,而在这场风波的中心,武汉某大学不仅漠不发声,而且对网上舆论大肆进行封杀删帖。跳出死亡事件本身,网上有一种言论焕发了新生:非要说这个大学垃圾的,请看看自己的文凭?这已经不是强词夺理,这是以文凭论“人”,以学校排名把那些批评这个学校校风学风的人一棒子敲晕,这番操作实在让人瞠目结舌。
当下网络日盛,说话早已不再局限于面谈、书信,虚拟平台让彼此间的对话无迹可寻。各种奇葩言论在交谈中被时时引用,竟然也作为论据堂而皇之地脱口而出。
何异于我问你“我这篇文章可值两元?”
“立意不新,文笔不畅。”“我只要两元”
“结构散乱,条理不清”“我只要两元”
“坦白说吧,你这文章不值两元”“我还只要两元”
“......给你十元,一边玩去”
待某一日,我又成一篇文章拿于你“我这篇文章可值十元,嘿,我只要十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