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兵势第五”佳句记录:
1、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中如斗寡,形名是也。“势篇”第一句就是讲管理,组织架构问题。分数就是部曲之制,形名就是金鼓之制。
2、古代军队什么分数呢,五人是一个最小战斗单元,叫一“伍”,我们说“队伍”,说当兵叫“入伍”,就是从这儿来的。
3、林彪的“三三制”不同于古代的兵法,也不同于美国的旅,不同于前苏联的师,是他独创的编制,三个人的战斗单位怎么打?散开,散多开呢?以听得到组长喊声为标准,不然就指挥不到了,一直设计到整个四野集团军。治众如治寡,指挥整个四野也和指挥一个三人战斗小组一样方便自如。
4、形名就是号令。行,顾名思义就是视觉号令,旗帜,狼烟都是形。名,是听觉号令,名字是喊来听的,《说文解字》里名来自于冥,指晚上。晚上看不见,不知道对面来的是谁,就问:谁呀?对方答应出自己名字来,所以名字是用来喊的,不是写在纸上看的,是听觉号令。
5、“以正合,以奇胜”,奇,不念qi,念ji,古人又称为“余奇”,多余的部分,简单地说就是预备队。
6、两军对阵,先以正合,正兵合战,双方主帅在后面看着,看到关键的时候投入预备队,奇兵决胜,这就叫出奇ji制胜,但是现在大家都念出奇qi制胜,将错就错了。
7、《孙子兵法》有三个地方被人误读最多的,一是《计篇》,计是计算衡量,不是奇谋巧计,不是诡道。二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人人都想去知彼,不知道主要问题是不知己。三就是“以正和,以奇胜”,都想贪巧求速,奇袭得胜,实际上孙子讲的,以奇胜、出奇制胜,虽然也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但这是分战法的排兵布阵,不是讲奇袭。
8、势险和节短,是我们设计任何工作方案的基本原则,就是前期准备、策划很充分、最后动手事很少很简单很有效。
9、战,要一战而定;击,要一发而中。所有的功夫,都在研究这一击,蓄积这一击的能量,打磨这一击的箭头,选择这一击的时间地点。
10、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优秀的领导者,求之于势,不责怪下面人,能够造好势,选对人。在对的地方用对的人,地方不对,人不对,就是领导者自己不对。
第六章《虚实第六》佳句记录:
1、最长木块,我的强项,就是我的实。最短木块,我的弱项,就是我的虚。成功靠加长最短木块吗?非也,靠把最长木块做得更长,弱项就是弱项,要承认自己有弱项,因为要承认自己不是神,也是人,也有人类的特点。
2、“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致人,让敌人来。致于人,到敌人那儿去。善战者,能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为自己创造主场。曾国藩也有一句见解,叫“喜主不喜客”,跟足球赛一样,主场有优势,客场则先弱了三分,要想办法让自己打主场,对方打客场。
3、赵括,纸上谈兵,他就不仅不知道,而且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不仅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而且以为自己全知道,这就给国家带来巨大灾难。
4、曾国藩守城,他说过守城最好莫过于妙静,怎么个妙静呢?就是当敌军来,在城下鼓躁,我方不做任何反应,静悄悄地没有任何回应。
5、读书是为了观照自己,总是想当然把自己带入胜利一方的角色和情绪,是人天生的习惯,要注意反过来把自己假设成失败一方的角色,多想想如何避免失败,才更能学到东西。
6、“故兵无常势,水无常行,能因敌变化而致胜者,谓之神”。能根据敌人的变化来制胜的,那就叫用兵如神。
第七章《军争第七》佳句记录:
1、毛泽东说:一上了战场,兵法全忘了,该怎么打?有哪些原则、注意事项,《军争篇》就讲这个。
2、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看足球赛就好了,没有人能从己方后场一路直线攻进对方大门,每一次带球传球都是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把困难变为有利。
3、以迂为直还是想要直,但人生之路、成长之路本来就是弯弯曲曲、进进退退,没有一帆风顺直的。所以要有一个基本认识,弯路也是路,冤枉钱也是钱。不走弯路,就没有路。不花冤枉钱,就花不了对的钱。
4、同样的事,我们看别人得手那么漂亮,自己同样干一遍,就全折进去。那是因为人不一样,背后的准备不一样。
5、最不重要的就是战斗本身,一切都在之前决定了。但我们平时读到、听到、看到的都是战斗故事,部分行军故事,很少宿营故事,几乎没有训练故事。因为训练没故事,所以功夫都在没故事的地方,这就是《孙子兵法》说的:“善战者,无智名,无勇功”。真英雄,没故事。
6、“上兵伐谋,其次伐交”。要搞好外交,就要知道各个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和意图。这是一个博弈论思想,所以《孙子兵法》不仅是一本军事著作,也被博弈论学者推崇为最早的博弈论著作。
7、“兵以诈立”,是踢足球的假动作,不是兵法根本,更不是价值观。前面计于庙堂、作战谋攻、形势虚实,都讲完了,开始两军争胜了,再开始讲诈。
8、“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这四句是在日本影响最大的四句,日本战国大名武田信玄,将这十四个大字,用金泥书写在青色绢布上,作为武田军军旗,称为“孙子旗”。
9、“掠乡分众”,抢劫是古代战争的潜规则,也是重要的激励,这是军队的丑恶面。凡是军纪好,秋毫无犯的,那都是政治上有大志的,把老百姓已经预设为自己的子民,要保护,预备未来统治他们。
10、历代战乱的时候,盗贼蜂起,群雄逐鹿,只要你看哪支队伍开始不抢东西,秋毫无犯了,就是有大志要得天下了,比如李自成就开始有:“迎闯王、不纳粮”的口号。但是他打下北京城之后又旧病复发,忘了自己是来伐的,不是来侵的,大分子女金帛,吴三桂就引清兵入关了。
11、我们检讨自己,随时要保持自己的锐气,保持自己的本色,尽自己的本分。精力不如年轻的时候,就要把锐气集中,既不能离开一线,要保持接地气,又要转型升级,从成就自己,到成就他人。
12、赵括熟读兵书,但不能活用。所以我们读书每读到一条是知道有这么一条,不是真会了这一条,一定要实践过了,练习过了,才算真知道,知道的程度还不一定,永无止境。
13、赵括他妈妈也知道赵括不行。一是赵奢生前跟她交代过,二是她劝阻赵王不要任赵括为将时说的:“以前您任他爸爸为将,赵奢从得令之日起,不问家事,所得金帛,全部分给将士们。今天您任赵括为将,给他的赏赐,他全部交给家里收起来,叫家里看看哪里有好地好房子快买。他就不是当领导的样子。
14、我们的很多决策,大抵也和赵王差不多。我们总是想解决问题,却顾不上我们为解决问题而做出的举措,并不能解决那问题,反而会带来新的问题,甚至是灾难。
15、为什么很多人读书都白读了?因为不是学习型读书,是纠错型读书。胜心是读书学习的大病,跟同学讨论,要压倒同学;上老师的课,想挑战老师;读古人的书,还想胜过古人。一有胜心,读书就不是怀着学习的虔诚,而是抱着纠错的快感,不是学习型读书而是纠错型读书。
16、《十一家住孙子校理》,每一句“曹说非也”后面都有一句“杜说非也”,拨乱反正比较多的是宋朝梅饶臣。我们关心的不是谁对谁错,我们关心的是自己学到了什么,有什么用。读书时观照自己,放自己身上体会,放实际事上琢磨,这才是真读书。搞些标新立异,徒事讲说,是读书的大病。
17、读书只问对自己有什么益,有什么用,不要去文字上训诂纠结,自以为在做学问。所以我读兵法还有一个体会,就是把自己带入进去,假如我是他,我怎么做?而且我们读书,跟看电影一样,自然就把自己带入胜利的一方,要再反过来把自己带入失败的一方,假如我是他我该怎么办?把自己带入书中,再把书带入自己工作生活中,这书上的道理、案例在我的实际工作中有什么相应的情况,有什么启示。
18、“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才算书没白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