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晓白
01
少女时代,尽管并没有细细看过电视剧《大红灯笼高高挂》,但心驰神往。不说别的,光是听那剧名,就兀自生出一份美感:夜渐深,街灯盏盏燃起,枉然如海,红灯在相迎与相送之间,端一份款款护持、刻一种盛大庄严。
配得起“护持、庄严”的,自然是婚礼。
最近看了电视剧原著、苏童的中篇小说《妻妾成群》,由剧名衍生的关于婚礼的美感,幻灭了、消散了。婚姻,或者说,封建礼教下的婚姻,是什么样子?
我们能想到的,大概是珠环翠绕、一夫多妻、母凭子贵等等;而小说给我们展示的封建礼教下的婚姻,形似枯藤,归于老井,完完全全是悲剧。
02
《妻妾成群》,写的是一个“受过新时代教育”的女学生颂莲,在19岁那年因父亲破产自杀之后,被迫辍学,嫁入陈府做了四太太,然后在“妻妾成群”的明争暗斗中走向精神崩溃的悲惨命运。
对于女子,19岁是怎样的年纪?可以是盛服浓妆有雅容,也可以是鲜衣怒马自风流,还可以是嫁个有情郎不负好时光……唯独不是如颂莲般,在如此芳华,开启她的人生悲剧。
纵观小说,颂莲的人生这悲剧来自三个方面:被封建礼法占据的大时代、无望依持的家庭(父母)、个人不合宜的天真清高的性格。
前两个悲剧源头(大时代、家庭),完全是时势、境遇等等缘由造就,是躲不过、逃不掉、抗争不了的外因,在此我不想多谈,我想说的,是女主自身的性格。这个才是使她命运雪上加霜、一落千丈,并且不可逆转的重要内因。
毛佛鲁说:一个人失败的原因,在于本身性格的缺点,与环境无关。
03
初入陈府的颂莲,除了美貌,她还聪慧(私以为,“聪慧”是对女子的最高褒奖),因此她很快在众多女子之中为自己“争”来了一席之地:老爷陈左迁的宠爱、陈府上下的拥戴、其他太太的“尊重”。如果一直这样下去,倒也不失为一种岁月静好----她本为女子,那些个家国情怀、名族大义,为人妾的她难以触及,自然也不必追求。
但其实,她的内心是善良的,骨子里的天真和傲气,在那种必须狠毒、必须暴戾、必须勾心斗角的环境中,非常不合时宜。
她在好奇之下解开了一个个谜团,却没有兴奋,那些真实的谜底让她不安、害怕、恐惧,让她看到了掩藏在光鲜之下的丑陋、残忍、肮脏,所以,她吓傻了,失守了,崩溃了。
她,从一个新鲜明亮的女子,到一个痴颠失常的疯子,非一步之遥,却是自然,也是必然,因为,她接受不了当下,又调整不了自己。
04
有人说,环境不会改变,解决之道在于改变自己;还有人说,适者生存。而我想说,改变不了环境时,请先守住自己。
高中时,我就读的是一所普通学校,普通的分数录取线、普通的师资。所以日常不难见到,成群结队的少男少女,流连于网吧、游戏室、电影院等场所;稍微自律一点的,也是沉浸在青春荷尔蒙中,纸条漫天飞,邀约排成队。
因为底子薄,很多人信心全无;因为大环境如此,不少人无心向学。
当时的班主任是英语老师,眼见于此,他将“慎独”二字,作为班训,灌输给我们。
对于这两个字,我们浅显的理解是:在没有人注意到自己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再简单点,其实是:严于律己。
大概因为无时无刻的“絮叨”,这两个字深深植入我们的内心,并一步一步影响了我们的行为,让我们从懵懂到幡然醒悟,从挥霍时间到分秒必争。后来,我们的高考成绩创历届最好。
05
回到小说。这部小说是女性悲惨命运的悲歌,却也给了世人“变”与“不变”的警示。
颂莲对于自己所处的环境,无法理解、无法顺应,自然也无法调整自己去适应或者迎合,她由着自己的性子,放大自己的天真、清高、傲气,这如果是在和平年代的平常人家,倒也不失为一种风骨,与父疼母爱交相辉映,成就自己的幸福人生。
但那不是和平年代,也非平常人家,因此她的个性不是风骨,只是笑话,她本人,不是风景,只是疯子。
她用生命警示我们,外因无法掌控时,唯有掌控自己才是王道。而她的命运,正如她喜欢的笛声,空留下一片啼啭,剩余的,全是凄清悠远,让书外的我们,怅然又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