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看到这样的小视频,对比宝贝在面对妈妈和爸爸时的区别。大概率的情况是,宝贝对妈妈情真意切,却对爸爸爱答不理。所以,得出的结论是,孩子对妈妈的感情要更好一点。或者那句妈妈说的话,为了你面对我的一个微笑,再苦再累也值得。
而实际上,妈妈这个角色,其实完全不轻松,而且根本不讨喜。
发现一个现象,就是长辈们对于隔辈是非常和蔼好脾气的。就比如我婆婆,无论孩子多么任性,绝对不允许有人在她面前对孩子说一个“不是”。有时,我会抱怨一句,孩子早上醒来就哭,婆婆会立马坚定的反驳一句,快别说那话,在我这睡就从来都不哭,咱孩子多好啊!
你明知道婆婆是在爱孩子,没有恶意,但听到这样的反驳,还是觉得很不舒服。就好像孩子不听话,任性,坏毛病,全都是因为你不会管孩子一样,全都是因为你有错一样。这也是长辈的通病吧!在长辈界算是正常的现象了。
而实际上,长辈之所以会对孩子有如此大的耐心,会有如此偏心的评价,根本原因不在于隔辈血缘关系的溺爱,而是他们见孩子的时间太短了,根本就没有将他们的耐心消耗完的机会。要是我也像婆婆一样,一个月只需要看一天孩子,我也觉得我自己的孩子可好呢!
可现实却是,妈妈,永远是那个陪孩子时间最长的人,是那个需要解决孩子一地鸡毛的那个人,需要督促孩子写作业,照顾他洗漱日常,克服各种坏习惯并培养好习惯的人,这里面点点滴滴的苟且现实得特别具体。
就比如我家上二年级的大宝,每天早上的行程是这样的:穿衣服,叠被子,洗脸洗手,刷牙,收拾整理好书包,吃饭,吃钙铁锌等营养药,穿校服,拉上校服拉链,拿水杯,背上书包,然后出门。也就是说,从他醒来到可以出门需要按流程完成这11项活动,而现实就是,这11项活动,没有一项是你不催着他,他会主动去做的,而且每一项还不只催一遍。你在旁边使劲地催流程,他就在旁边跟弟弟抢玩具。
你可以想象一下,每天早上需要催促20多次,一天如此,一个月如此,甚至都已经快2年了,天天如此,当妈妈的,能不疯吗?能不怒吼吗?耐心能不被消耗完吗?
你可能会提建议,要给孩子建立良好的习惯。确实是。但事实却是,习惯的建立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从不断的一地鸡毛中慢慢地转变为井然有序,速度之慢,我培养了2年都没培养出来,仍然是每天20多次的催促。所以,妈妈爱河东狮吼,也就不足为奇了。
再说一下爸爸这个角色。我相信,在大多数家庭的文化基因里,爸爸是那个主要负责赚钱养家的人。这也就导致了,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只有发生比较重大特殊的情况下,爸爸才会出现,正常重复且零碎的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爸爸是很少出现的。所以,大多数家庭中,基本上是丧偶式育儿。
当然,社会环境整体所致,并不是爸爸一个人的问题。妈妈照顾孩子确实很累,但是爸爸工作赚钱养家也很累。同样是为家庭付出,这两种累却是不对等的。
爸爸的那种累,创造了金钱,创造了价值,更赢得了自己本身的成就感。而妈妈的那种累,看不见钱,看不到价值,更没有提升自己本身的能力与成就。也就是说,爸爸的那种累是正确的累,而妈妈的累是不正确的累。
这就好像,我们在面对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会去拖延一样。先忍着恶心,把工作做完,这是一种累。而拖延着工作,承担着负罪感,这也是一种累。前一种累就是正确的累。只有选择正确的累,才有价值。
妈妈的角色,就是在这种“不正确的累”中,被消耗着,又有哪个妈妈能真正被孩子理解呢!随着不断长大,在孩子的眼里,妈妈是那个不断强迫我做作业的人,不断吼叫我的人,不肯给我买零食吃的人,不给我自由的人。而在别人眼里,妈妈也不过是那个总是爱河东狮吼,不会教育孩子的人。
快五一长假了,我也想从妈妈这个角色中放几天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