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是成熟的一代,他们过早地接触网络,信息无差异化地接触到了成人社会的一切,并巧妙地发展出了一套关于他们自己的在社会中的生存法则。与此同时,互联网无疑启迪了00后的赚钱意识,在我们看不懂的00后黑话体系中,已经发展出了类似于儿童世界灰色产业的“磕炮”生意(以语音的方式,男女双方进行性幻想式做爱),就政治正确一些例子而言,我在一些自媒体投稿群里也已经看到00后频频活跃的影子,00后这一代人在投资这件事情上快人一步是无可置疑的。
00后的成熟,与81亿美金之间的关系似乎微乎其微,我们可以从一个例子出发去引申。
今天看到一个关于巴菲特的另类解读,我们可能过于关注巴菲特的投资智慧,而忽略了时间维度的变量,也就是所谓复利的强大作用。
巴菲特当前的身价超过800亿美元,其中绝大多数是在50岁以后赚到的。有人进行了这么一个推演,如果巴菲尔在22岁时才开始做投资(普通人大学毕业的年纪)而非10岁出头,按照财富同样的增长曲线,他现在的身价是19亿美元。
这比他目前的实际身价低了98%。世界500强富豪榜的门槛超过30亿,也就是说,如果巴菲特的投资年限向后推迟几年,我们现在可能根本没听过这个人。
回到标题,00后是互联网原生一代,而90后普遍是在10岁之后才接触网络的,在这里我将互联网看作是信息的入口和投资的开端,如果以巴菲特的投资财富增长曲线为依据,晚了10年接触互联网的你,总财富可能会少掉81亿美金,这就是时间维度复利的魅力。
同时,这种复利作用对于自身的投资也是适用的。举一个离生活更近一点的例子,在朋友晓玲刚毕业一年,做的文案现在月薪已经接近1.5w,她普本毕业,在大学期间出过2本书,据老板说,这两本书应该是担起了那高薪的70%。而这两本书又积淀于她从初中就开始向纸媒投稿的经历,当时正好有一个高校合作项目愿意帮学生出书,她自然能够拿作品抓住机遇。
除了工作之外,她还因为投稿的积累经验早早加入了作协,接触到了一批现在大多数投稿者都稀缺的资源和人脉,别人还在投稿拿一篇两三百的稿费,她已经开始做中间人赚起了同龄人巨额的信息差价。这是人脉和资源的复利,也是自我成长迭代的复利。
但是,如果就是“少壮不努力”了,失去复利红利的我们该如何挽回?
答案是加入一个高速运转的组织系统。罗胖曾分享过自己成功的经验,为什么同在央视,他可以比同龄人的成长速度快2-3倍,因为他每天要整理的录音稿比同事多出太多,这种高强度的学习也让他快速进入到行业中去。
现在开始永远都不晚,最好的时机就是当下,这种鸡汤只要在正确的方法指导下也能让你的人生走上你所期望的轨迹。
和很多90后80后聊天时,年纪稍大的都会感叹现在后生的恐怖,总觉得自己前脚刚踏入时代的洪流,90后就匆匆赶上,快速到让人焦虑。但是在这个信息同步到过分的时代里,这种焦虑也勉强可以算是一种前进的动力了吧?也勉强算做是一种,督促你走向你所期望的人生轨迹的时代的馈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