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课学习日志】
本训练营:林超所长的通识课
今日主题:第十课 心理学重要模型
学习日期:2022年9月10日
本课能量金句:任何经历本身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失败的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阿德勒
引言:我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心理学家,像弗洛伊德或者武志红都是精神分析学派的,这个流派之所以这么深入人心,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有一个基本观点——原因论。比如你现在有什么坏习惯、有什么性格特点,全都跟成长环境有关、跟童年有关、跟原生家庭有关。这样一来可以将现在承受的一切痛苦归结于过去原生家庭及环境的影响,这个方法很符合人性,但是这对解决问题没有什么积极意义。而目的论则认为,每个人现在的很多问题之所以会发生,其实是因为它符合你的某种内在目的。
比如有一个人有社交恐惧症,找工作一直不太顺利,不管如何下决心也一直克服不了。如果按照弗洛伊德的原因论,那就是这个人在小时候父母没有给足够的社交环境,在学校被孤立,所以才会造成他成年之后的社恐;但是阿德勒的目的论认为,有社恐这种现象,很可能是因为社恐实现了某种目的,帮这个人成功逃避了某种痛苦,因为一旦自称有社交恐惧症,这个人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待在家里,不用去面对求职被拒绝的痛苦,可会因此获得周围人的同情,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挡箭牌。
阿德勒和荣格、弗洛伊德并称为心理学三大巨头,但是他的学说太过于强调自强自立,让人很难推卸责任,所以在开始提出时并没有很流行,直到《被讨厌的勇气》这一本书的出版。
荐·书:阿德勒心理学相关书籍《被讨厌的勇气》、《自卑与超越》
1. 自卑&自卑情结
1.1自卑:中性词,一种广义的不满足感。当我们意识到自己没有其他的事物那么强大的时候,自卑感就会产生。自卑产生不满,不满就会产生改变现状的可能性。
1.2自卑情结:贬义词,当一个人面对棘手的问题,感觉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没有用,这个时候他会宣称自己因为有A这个缺点,所以才做不到B ,比如因为学校差所以混的不好。
就像上图所示,自卑产生不满足感,让我们短时间内陷入低谷,但只要我们努力跨越障碍就会翻越低谷;但是自卑情结是将自己锁进一个从原因到结果的闭环,就像圈中的小白鼠一样虽然表面上看很忙碌,但却在做无用功。
1.3如何破局:人类可以通过创造性地重新解读自己的过往经历改变自己的思想,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困扰我们的并不是客观事实,而是我们主观上的解释。
PS:转换自己的思维方式,以更加有利于自己成长和前进的方式解读自己的经历,为更好的自己助力。
2. 人生课题模型&共同体
2.1人生课题模型
2.1.1判断标准:最终后果由谁来承担那就是谁的课题。比如孩子不好好学习就不能考上好大学,虽然孩子考不上学校家长会痛苦,但这里的痛苦是间接后果,考不上大学的最终后果其实是孩子自己承担,因此上学是孩子的课题。
2.1.2原则:不干涉别人的课题,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2.2共同体
不管别人喜欢或讨厌你,都应该按照原则来对待别人,用公平合理的方式来回报别人对你的恶性,而用善行回报别人对你的善行。即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2.3课题切割和共同体的联系
课题分割后被讨厌的勇气和基于“共同体”产生的同理心和信任感,一面是冷漠的切割,一面是温暖的信任,即是提示我们一方面需要拥有被讨厌的勇气,另一方面还需要有敢于信任的勇气,这样才可以消除课题分割带来的孤立感,从而形成更加完整的人格。
3.马斯洛需求层次模型
3.1五种需求的解释
①生理需要,是指人们日常生活中穿衣吃饭、解决温饱等类型的需要。
②安全需要,包括要求社会环境安全、生命财产得到保护,摆脱失业的威胁、生活有保障,病有所医等。
③归属需要,希望和人保持友谊,希望得到信任和友爱,渴望有所归属,成为群体的一员。
④尊重需要,内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是指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外部尊重是指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
⑤自我实现,指个体的各种才能和潜能在适宜的社会环境中得以充分发挥,实现个人理想和抱负的过程,亦指个体身心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境界。
3.2自我实现者的特征
对现实的感知、对现实的接受、以问题为中心、独处能力、自主性、初心、幽默感(自嘲)、高峰体验、辩证统一(世界上相互矛盾的东西是可以共存的,比如一个人可以既无私又自私,既疯狂又理智)。
启发:看到矛盾的辩证统一有利于我更客观地理解世界、理解身边的同事和朋友,同时意识到贴标签的行为很容易让人产生非常片面的认识,不利于全面的了解人事物。如果想了解一个人那就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观察,不要被单一片面的东西所迷惑。
4.积极心理学
4.1荐·书
马丁塞利格曼《真实的幸福》、《活出最乐观的自己》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心流》
乔纳森·海特《象与骑象人》
彭凯平《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
4.2荐·视频
本·沙哈尔《哈佛幸福课》
4.3心流
4.3.1心流的定义:人类大脑进入了一种持续创造负精神熵的状态(物我两忘),一种伴随着高度的兴奋感和充实感的状态。
4.3.2心流产生的条件
①接受适度挑战;②发挥适度的高技能
彭凯平教授的观点,毫无章法的不闭环的工作很难产生心流,有头有尾可以闭环的工作能产生心流。
4.4启发:①事情再多,也要把它们切割成块,一段时间只闭环处理一件事;
②压力再大,也不要想着一次性搞定所有的事情,有可能会陷入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