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专栏 | 阳明心学到底是什么

        说起阳明心学,很多人都知道那是明朝理学家、军事家王阳明先生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一套思想体系。其内涵之微妙,使用之有效,确令人拍案叫绝,叹为观止,正如阳明先生之弟子徐爱所说“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见之若粗,而探之愈精”。

      但是很多人在学习阳明学的时候对产生了很多错误的认识,他们没有全面的把握阳明学,导致越学习越偏执。还有些人对阳明学持怀疑的态度,处于将信将疑的状态,觉得可能没那么神奇。此文将简要总结阳明心学之内涵,对阳明学的一些错误认识给予纠正。

一,阳明心学的来历

        王阳明的学问,还有朱熹的学问,其目的归根结底的都是为了成圣,即成为圣人。很多人对圣人有误解,以为圣人是那些看书获得了很多的知识的人,或者是那些建了功立了业的人。实际上,“圣者,通也”,就是通达,是指在事事物物都能运用自如,心无执念的人,可从来没有一种行为方式是圣人的行为方式。圣人是指使自己到通达境界或状态的人,这个境界或状态就是《大学》第一句中所说的“止于至善”。《大学》中给出了达到这种通达境界的八个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按照这个方式行走就是成圣的道路。我们暂且不论古代所谓的治国平天下在现代社会下的意义,只说八条目的开端,即“格物”和“致知”。成圣的发力点就在开端,开端的发力方向不对,走上的道路肯定也不一样

        诚然,王阳明的学问和朱熹的学问就是这个开端“格物致知”上发生了分歧。按照朱熹的意思,格物就是在事事物物上寻求道理,即“天理”,致知就是在心里不断扩充对事物的知(天理),因此朱熹要求那些想践行圣贤之路的同志们,必须对圣人所著的那些经典都要逐字逐句研究明白,了然于胸,然后实践之,以达到圣人通达的境界。然而,王阳明经过了实践,对这种求圣的方法持怀疑态度。王阳明认为如果把格物理解为在事事物物上寻求天理,并且要把圣人的经典都吃透,那么什么时候才算吃透了?什么时候才能把天理学完?而且如果单纯的学知识以充塞自己的心,容易滋生淫漫高傲之心,产生私意杂念,容易被所学到的东西所阻隔,更加找不到天理,更何况成为圣人。

二,阳明心学的内涵

      针对朱熹学问的弊端,王阳明认为,应该将知和行结合起来,所谓“知是行的开始,行才是知的完成”,真知和能行不能分开,真知必然能行,能行必然知。对圣人经典的理解必须在圣人所说的具体事情上完成,而不能通过读书,甚至寻章摘句来理解,如果认为自己理解(知)了,但依然不能实践,则是没有真正理解(知),原因是因为私意杂念,气拘物蔽,这就是有名的知行合一。进一步的,王阳明又提出了“心即理”,什么叫心即理?心即理就是说如果人心没有私意杂念,没有气拘物蔽,没有偏见,则就是纯乎天理的状态,此时的心就像一面干净的镜子,随物就能显现天理。因此成为圣人的过程即是不断擦掉镜子上污垢(私意杂念、物欲、我执、贪嗔痴等)的过程。等心明了,自然就通达了,知行自然就能合一了。因此读书、思考、辨析道理、为人处世、社会实践等等都无时无刻不是擦镜子的机会,也是存天理的过程。读书、思考、辨析、为人处世、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磨掉私意杂念,从气拘物蔽中解脱出来,学习道理,让自己的心纯乎天理,将本心显现,这个过程就叫法“存天理,灭人欲”,这就是王阳明所说格物。因此跟朱熹所说格物致知不一样,阳明所说的格物就不是指在事事物物上寻求天理,而是在事事物物上“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即格心。正如上面所说,如果认为自己理解(知)了,但依然不能实践,则是没有真正理解(知)原因仍然是本心被私意杂念,被气拘物蔽,心不是纯乎天理。

      《中庸》上讲“天命之谓性”,“性”是指天赋予我们每一个人的特质,一种灵明,一种通达的能力。这个性在《大学》里也叫“明德”,王阳明把它称为良知。他在龙场悟了道之后,说“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圣人的特质,那种圣人具备的灵明或者通达的能力,每个人都具备,即孟子所谓“万物皆备于我也”,但因为我们心体被私意杂念干扰,被气拘物蔽,那种能力没有在事事物物显现出来,需要不断磨练自己以使其伸张。因此,王阳明学问的本质是通过在事事物物上格物(格心),以充分伸张自己的良知,这个过程就叫“致良知”(致知)或者也叫“明明德”,其中 “致”和第一个“明”都是动词,这就是王阳明所谓的“格物致知”。

      关于对良知的理解,很多人纠结到概念里去了,这里摘录了王阳明对良知的一个描述,可以参考。“盖吾良知之体,本自聪明睿知,本自宽裕温柔,本自发强刚毅,本自齐庄中正文理密察,本自溥博渊泉而时出之,本无富贵之可慕,本无贫贱之可忧,本无得丧之可欣戚,爱憎之可取舍”。如果钻到良知的概念里了,怎么都绕不出来,但如果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做一番思考,就很容易明白了。比如,你以前做人做事唯唯诺诺,低三下四,而经过一番苦练修行,破恐惧,破得失,现在行事大方有力; 你以前做事纠结,患得患失,犹豫不决,而经过一番学习思考,纠正错误,破除偏见,破除得失心,现在终于敢于决断,认准的事情无所顾忌,敢于下手;你以前很烦躁无定,静不下下心来看完一本厚书,而经过下定决心,克服烦躁的习性,破除杂念,现在不但能静下心来看完一本书,而且还看了很多书;比如你之前对人不恭敬,很没有礼貌,但经过生活的考验,你破除了清高,破除了孤傲,从而不但学会了礼貌,而且内心也有了恭敬心;比如你以前倔强顽固,死不认错,但通过一番经历,你破除了我执,你终于意识到并承认自己有过错......等等,你本来具备,但没有表现出的东西,通过你的修心磨练,终于表现在你身上了,这就是你的灵明,就是你的良知,这个磨练的过程就是致良知。良知是心的本体,良知自然能知,自然能体察天理,王阳明先生所描述的良知就要这么理解。

        阳明学的内涵就是致良知,如果看《传习录》 中的原话,是这么说的:“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

        前面提到了知行合一,真知必然能行,能行必然是真知,这里的知只是用“知道一个道理”代替了,但如果用“知道”代替有点狭窄,还不是真正阳明学,“知”是良知,是每个人被来就能具备的东西,“行”就是让良知伸张出来,这时候知行合一就是所谓的“致良知”,到这里就把阳明心学的内涵全部说清楚了。

        因此阳明学说的就是“致良知”的道理,一旦理解了就很简单,不是很复杂,况且从上面举例看来很多人实际上也在不自觉的践行这个道理,只是很多人没有进行过系统的总结。《传习录》中王阳明不厌其烦的讲解,无非就是在说“致良知”的道理,只不过很多是引用了儒家经典中的句子,所以学习的过程中不要只看到内容的繁多,抓住中心思想即可。

        一些人为了表述或概括的方便,把阳明心学总结成了三个内容: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这是有道理的。但值得提醒的是,这三部分内容说的本来就是一个道理,理解和学习的的时候可不能认为它们是分开的,初学时可以分开,但最终还是要融汇贯通,把它们变成一个道理。

三,关于“私意杂念”的疑虑

        虽然通过上面的阐释,大家可能明白了阳明心学在说什么道理,但很多人还有一个很大疑虑,那就是为什么割除掉私意杂念,去掉气拘物蔽(格心),看事物的理就能很明白,在人事关系,生活中能通达,以至于达到至圣的境界,而且它跟儒家所说的“齐家治国平天下”有什么关系?难道没有了私意杂念就能把事情办的很好?

      产生这个疑虑的最大的原因是对私意杂念的理解,一想到去除私意杂念,很多人下意识想到的就是去做一个好人、一个善人、一个没有欲求的人,因此很多人对国学的定义居然是道德哲学,即伦理道德的哲学。很多人理解的圣人、孔子、孟子、老子和庄子,还有后来的朱熹王阳明等,以为他们只是凭着自己的强大的意志在践行善事,还感觉他们是一个很沧桑的人,一个很无趣的人,却不知道孔子不但能讲课,而且能当官,还能排兵布阵,而孟子具有强大的口才。朱熹之所以成为理学创始人,他不只是具有高超的思想和强大的意志力,肯定还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宣传能力、运作能力,而王阳明更不用说了,是心学创始人还带兵打仗善于出奇兵,他们也遇到困难,也有常人的七情六欲,只是他们通天道,通人事,活的很自如。

      实际上,一个人如果能在所经历的事上不断磨掉私意杂念,破除我执,不让自己的心被物质或名利所驾驭,而使心纯乎天理,本心得以释放,就能使自己的认识能力(即本心)解脱出来,使自己耳聪目明。这里面有一个对私意杂念或我执等的理解问题,很多人错把一个人正常的欲求当成了私意杂念,以为圣人没有七情六欲。怀疑赚钱养家糊口,某得一官半职以更好的造福百姓是不是私意,这些当然不算私意杂念的范畴,私意杂念指的是指超出正常欲求或者不足的那部分,这里无法给私意杂念下定义,但在生活中私意杂念确实实实在在存在着的,一旦情景很具体,哪些是正常欲求,哪些是私意杂念实际上是很明白的。

      为了说明破除私意杂念对处事、治国等的意义。我们就以治国、带兵、管理、人事简要说说破除私意杂念如何能治好国、带好兵、管理好人、处理好人事。当然这个目的也是为了更好的把握“致良知”。先以治国来说,老子对人主的要求是“无为而治”,“以正治国”,韩非子对人主的要求则是“虚静以待令,令名自命也,令事自定也。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人主修心到了这种境地,才能真正对老百姓行仁义,我们可以看到这里都有老子“致虚极守静笃”的影子。人主做到了“致虚极守静笃”,才能更好的处理臣下之间的关系,才能做到的顺应时事,因为心如如不动,没有偏执,没有受制于物欲,所以耳聪目明,因而能了解臣下,善言能听,恶言能黜,国当然能治好了。

      如果以带兵来说,兵法上对将军有一段描述“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带兵的人如果不顾当时战争中两军的形势,而喜欢凭着自己的性格勇猛,或贪生,或烦躁好怒,或廉洁自爱,或过于仁爱,则容易被敌方抓住这些弱点,因而将军队陷入危险的境地,将国家也置入危险的境地,这不正是说将军不应该受自己的偏见,爱好,性格习性的影响而指挥吗?关羽太傲了,导致想不到东吴可能会偷袭会荆州。

      如果以管理来说,管理的本质是管人,而不是简单的制定规则,一个人如果修炼自己让自己性格平稳,不受气拘物蔽,则说明这个人非常了解自己的心,因而也非常了解人。这样,宣传,组织,领导都能融汇贯通,一碗水自然能端平,下属自然能管理好。

        最后以人事来说,很多人事关系处理不好的最大原因是,心里有偏执,比如我不喜欢这样的人,不喜欢那样的环境。有些人有优越感,清高,有些人面对人群有失落,有自卑感,种种的原因都是因为我们太专注自己的了,被自己的偏执所牵引,即所谓的私意杂念,破除了这些东西,人际当然能处理的很好,心情顺畅了,人生自然能通达。

        当然了,我们说阳明学是圣人之学,是一门通达的学问,是说它在治国、治军、管理、人事等方面能告诉当事人该如何想,该往哪个方面努力,并不代表你学了阳明学就能当君王、当将军、当领导,也不代表你不需要学习具体的治国理政的方法和措施,不需要学习兵法,不需要学习管理的方法制度就能治国,能治军,能管理。当君王、当将军、当领导,很大成分是时机的问题,阳明学不是如何当上领导的学问,而是是如果通达成圣的学问,不在乎你身处什么角色,这是两个方面的事情,大家千万不要搞混了。

四,对阳明学的一些认识错误和纠正

        从历史和当前的情况来看,对阳明学有很多错误的认识:

        (1)认为学习阳明学就是学习阳明学的知识。以为需要把阳明先生说过的每一个话,写过的每一篇文章都要精读,考究清楚其含义,来龙去脉,如此方能全面理解心学,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考究派,或学术派。毋庸置疑,虽然初学者需要精读更多的文章来理解阳明先生的意思。但须清楚的是阳明先生说了那么多东西,无非就是在说“致良知”的道理,我们学习《传习录》,辨析其含义,分析其来龙去脉,无非就是为了理解“致良知”这个道理。这个道理很简单,明白了就是明白了,如果考究了那么多句子,分析了那么多概念,但还是不能说清楚“致良知”是什么,则说明学习心学的方向不对,应该停下来,换个方向。任何一本经典(只要不是糟粕),都可以用一两句话概括其中心意思,作者不厌其烦的阐述,说得无非就是那个中心思想,如果越学习越复杂,那很可能是走错路了,学习者需要注意了;

      (2)错把阳明学当成了参禅。很多人喝喝茶,聊聊天,读读《传习录》,搞的很风雅,问他们在干什么,他们说把心放空了体悟“良知”。真是非常奇怪,良知是人的本性,本性是人在事事物物上才能展现的一种灵明,怎么能“悟”呢?“龙场悟道”是说的是王阳明先生被贬到贵州龙场之后,把以前纠结了很久的东西给想清楚了。释迦牟尼觉悟佛性也是因为之前纠结了好久,实践了很多,才明白这个很简单的道理。这两位圣者,绝不是选择安静的地方参悟本性,就明白大道理的,他们是生活中的大实践者,越能实践,则越能明白。

      (3)片面的理解阳明学。不是把阳明学当成一个整体,而是一部分一部分的理解,比如王阳明先生说过“满大街都是圣人”,一些人把这句话倒牢记了,但王阳明先生所说的其它道理没记下,这就是片面的理解心学。大多数人的贪嗔痴决定了他们只能选择简单易懂的句子以充塞其脑,这就是明朝后期主观主义泛滥的根本原因,高谈阔论,清谈玄学,对实际毫无用处。

        以上种种的原因都是因为没有把握“致良知”这个道理。鉴于这些情况,我认为学习阳明学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认真研读《传习录》,把握中心思想。《传习录》中王阳明先生不厌其烦的给弟子回信,无非就是在讲解“致良知”的道理。“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学习《传习录》中的句子无非就是为了理解这个道理,因此不要变成考究派,学术派,不要把自己搞成“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要小心求证,大胆实践,这个过程可能会很慢,但总规是有效果的;

      (2)生活中大胆实践。生活中格心要勇敢,要有大勇和大仁,所谓敢做,有些情况下还要敢说,磨掉自己怯懦的心,集中自己散乱的意志,让自己在事事物物上通达,这才是真正学习阳明学,也是在真正的致良知。如果学习很认真,但不大胆实践,不改变自己,我执很强,充其量否则就只是一个学术人,而不是一个修行人。“致良知”的意思是把自己本来具备的良知通过破除私意杂念在事事物物上伸张出来,表现在内则是格心(破除私意杂念和气拘物蔽),表现在外则是处事、人际、管理、军事、治国等等。每个人身份不同,角色定位繁多,因此所面对事情也不一样,天理也不一样,而阳明学正是强调每个人按照自己所处的情况而“致良知”;

        (3)要博览群书,要有什么都愿意学习的心态。为什么?不是说学心学可以治国、治军、管理和处理人事吗,这就够了呀?错!举管理和人事的例子来说,明白了心学的道理无非是说你在管理或处理人事的时候不会偏执,不会因为自己私意杂念而影响了对形势的判断,该认识的人因为偏见而舍弃了,该说的话因为执念而没说,不该说的话因为执念而大谈其谈,导致事情弄的很糟糕。但是,你心里没有偏执,不代表你不需要学习各种具体的知识,这是两回事,况且该学习的不愿意学习,想坐享其成或犯懒了,这本身就是一种偏执。  看了很多书之后你就会发现,经典上所说的道理其实都是互相印证的。诸子百家、历史、文学、易等等都是人的学问,学习它们可以更好的理解阳明学,同时学了阳明学也可以更好的理解它们,从来没有矛盾的成分,朱熹和王阳明的学问在根上也没有矛盾。人的偏执使得时时刻刻只看一本书会看不到一个道理的全貌,所以要博览群书,要能从各方面印证,因此博览群书也是为了“致良知”。

五,结束

        写文章应该简短有力,但因为遇到的问题有点多,所以写的还是比较长,但总归把阳明学的内涵给说清楚了,希望与有识之士共勉。另外还有很多东西比如善恶,与西方哲学的关系等问题因为限于篇幅就没有涉及,等以后另撰文再叙。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2,029评论 6 49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395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7,570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535评论 1 28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650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850评论 1 290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006评论 3 40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747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207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536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683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342评论 4 330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964评论 3 31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772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004评论 1 266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401评论 2 36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566评论 2 349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道是天地万物之主宰,是天地万物消长变化的运行的准则,是大中至正的;良知是人之主宰,是促使人认知和掌握天地万物消长变...
    明悟本心阅读 2,795评论 5 5
  • 荐 语 关于王阳明先生,我们在《王阳明》大传里做了详细的介绍,我们知道他被誉为我国历史上二个半完人(孔子、王阳明、...
    晨峰_02c6阅读 1,245评论 0 3
  • 荐 语 关于王阳明先生,我们在《王阳明》大传里做了详细的介绍,我们知道他被誉为我国历史上二个半完人(孔子、王阳明、...
    晨峰_02c6阅读 659评论 0 0
  • 关于王阳明先生,我们在《王阳明》大传里做了详细的介绍,我们知道他被誉为我国历史上二个半完人(孔子、王阳明、曾国藩半...
    奕博作品阅读 1,329评论 0 0
  • 孩子昨晚头痛一晚,疼得睡不着,快天明吃了感冒药,才眯了一会,谁知早上起来又吐了。起来后赶忙去医院挂了急诊。大夫做了...
    久别的启明星阅读 462评论 0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