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一晚上,大街小巷都没有开业,唯独电影院热闹。大家正闲着没事,想着去看电影,选来选去,矮子电影里面拔高个,冲着号称的“30亿投资”去看了《西游伏妖篇》。三人满心欢喜驱车半小时,取了票进去。20分钟后,我们三人终于受不了这乱七八糟的剧情,出了影院,一同出来的还有十来位观众,而全场不过七八十个座。
中途立场,这件事对一部电影来说,应该算得上严重的批评了。这说明这部电影已经烂到,观众不忍心把剩下的一个小时再浪费在这块荧幕上,哪怕它是正月初一的闲时。
每年春节是中国电影市场一大收割季,好像只要是能上得了银幕的电影,就能大赚特赚。
2017年春节7天,总票房是33.47亿元,周星驰这部《西游伏妖篇》春节票房竟然有11.53亿元,占了近三分之一,但一如既往的,这部电影的豆瓣评分5.8分。中国电影的票房永远是个迷,而豆瓣一直扮演着谜底。
豆瓣评论大多是向周星驰宣称已经不欠其电影片的,或者拿小烂片《长城》、《摆渡人》嘲讽的段子。《西游伏妖篇》有11.53亿的票房,自然是不该的。个人觉得,这种烂片,有个《爵迹》类似的一两亿票房当小白鼠,也就可以了。
周星驰和徐克都是拍过好作品的大师,但并不妨碍他们拍烂片。可是究竟这部片子烂在什么地方?
我觉得最大的烂是:“没有意义。”
《西游伏妖篇》的特技和视觉看得出来是大制作,明星阵容也名副其实,但几个人拼在一起演这个荒谬不羁的剧情,就很有问题了。
且不说猪八戒的形象究竟是想表达什么,唐僧那么变态到底是个什么鬼,沙僧从通天河出来就应该变成一条鱼吗,紧箍咒好歹是一个咒语,“小孩,小孩”到底有什么背后含义吗,跳舞比起头痛更加好笑?很多笑点莫名其妙且无比肤浅,卖弄一下性感,言语咸湿,就想要搏得眼球和认可。从艺术手法上看,这些改编一点也不艺术。
2016年末有部片子,也是一部喜剧,名字叫《A street cat Bob-街猫鲍勃》,制作虽然不如《西游伏妖篇》宏大,明星阵容也算不上出众,更没有所谓的三十亿投入,但是片子却获得一片好评,豆瓣评分足足8.1。前者比起《西游伏妖篇》杂乱无序的叙事方法,《街猫鲍勃》的叙事显然更加清晰,简单有力的说了一只流浪猫,如何帮助一位深陷毒品之苦的流浪歌手涅槃重生;如何在戒毒最为困难的时候,用猫咪独有的温暖,陪伴主人公,顺利戒毒,开始新的生活。影片没有卖弄性话题,没有卖弄制作,却有一个又一个的萌点逗得大家开怀大笑,凭借一个好的温暖的积极的故事,就赢得大家的认可。
喜剧自然是要让观众开怀大笑,但“笑”这个事情并不是机械动作,而是一种有着特别处理程序的最终行为。
有时候你被深深感动的时候,还是会笑;有时候一个简单的滑稽动作就能让你觉得搞笑;但究竟什么东西才能让观众由衷的笑,这是几百年来喜剧人一直追求的问题。但现在能够确定的是,一定不是《西游伏妖篇》这样的烂梗就能够让大家笑的,起码让人有所思索。《西游伏妖篇》这种笑点还不如京剧的丑角呢,起码那种笑点有些逻辑、有些内涵、有些底蕴。
其实无论哪国电影,艺术和商业利益都是所有电影人可劲追逐的两大命题。但追逐归追逐,做电影并不能无耻,起码不能像20年前那些香港电影人那样,靠翻译剧本骗票房般的无耻;现在很多中国电影人比起80年代港台,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都不翻译好东西,一部烂的不行的,玩弄观众智商的片,剪够九十分钟就敢往上怒对,这怕是最不可原谅的。
近三年的春节,好电影屈指可数,还能够记得清的怕是只有2015年春节的《狼图腾》了,就好像我妈妈说的,这部片起码还是有意义的。
看着吧,观众的时间越来越宝贵,烂片很快都会赔钱,等待烂片都不再赚钱了,中国电影市场就算清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