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下午,阳光温柔地轻抚脸庞,雾霾踪影难觅,天空蔚蓝而明澈,我慢悠悠地行走在无锡的清名桥街道上,三三两两的行人从身旁经过。街道由不大的方砖铺就,密密麻麻的。两边古建筑,脸对着脸面向着街道而立,大都是两层小楼,并排着,一间紧挨着一间,人字形的屋顶上覆盖着青褐色的瓦,白色的墙面,老式门窗上镶着镂空,透着古朴。爬山虎只剩下枯藤了,静静地依附在墙壁、窗户上,像是等待着什么。
街道两旁的梧桐树,叶子落了大半了,有些枯叶还挂在枝头依依不舍的,但只要不大的风掠过,它们就要永别了。尽管有的枝稍上还显着着点点的绿意,但终还是抵挡不了冬的侵略,显得颓废。大多梧桐树的枝干被锯掉了,似手缺了几个手指一般,叫人不忍细看。残留的枝头上挂着红色的灯笼,灯笼上写着“清、名、桥”,点缀着平静的街景。不远处,南禅寺的钟声缓缓飘入耳朵,整个清名桥在冬日的阳光下显得清净闲适。
街的左边,阳光里坐着一个年纪稍长的男人,翘着二郎腿,一只脚上的鞋子脱了,露出红色的袜子,左手端着个小圆镜,右手捏着指甲剪,对着镜子,侧着脸,悠闲地剪或拽着脸上的毛。右手边,一个戴红色帽子的老人坐在长椅上,神情专注地摆弄着桌上的麻将,一会儿抓几敦到这,一会儿又调几张到那里,麻将牌砸在桌子上啪啪作响,嘴巴还喃喃的说着什么。我想他一定是个麻将爱好者,手痒,可是没办法,一缺三,自己先过过瘾吧。
清名桥有着悠久历史,据说最开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名叫太清和太宁的两个兄弟出资建造的,依他们的名字,原先叫“清宁桥”,到了道光年间,因讳道光皇帝的名字旻宁改名为清名桥。不知这位让人避讳名字皇帝在签订《南京条约》的时候作何感想呢?只是古人已去,任凭后人评说了。
日本作曲家中山大三郎游览清名桥后,创作了歌曲《清名桥》:
古运河水流 南禅钟悠悠 从古流到今 从冬流到秋
日出江花红 春来绿如蓝 船上一位渔家女 为谁在等候
古运河水流 清名桥上走 三月桃花舟 杏花风雨后
你在舟中游 我在水边留 美丽的好姑娘 是否向我在招手
春来春去又一回 莫让年华付水流 人面桃花去 白了少年头
月上柳梢好时候 人约黄昏后 在水一方的心上人 何时牵上你的手
我想这位大作曲家一定不是冬天来的清名桥吧,不然如何才能写出如此优美的歌曲呢。亦或是我想象力匮乏,此刻我是无论如何想象不出来春日的姑娘婀娜多姿,欲说还休的样子的。
到了晚上,五颜六色的灯光映在河面,波光粼粼的,那感觉像极了莫奈的名作《日出·印象》。夜晚的清名桥热闹起来了,白天还半掩着门的酒吧里此时灯影摇曳,音乐缭绕。白天工作的人们,迎来了放松的时刻,或静听音乐,或喝酒谈天,或激烈的摇摆起来......
我就这样静静走着,任凭思绪飘飞,追忆那情那景,忘却了生活的烦恼和世俗的压力。
突然电话响了,接通电话。听筒里传来:“喂,这里是xx地产,非常有投资价值,请问要不要考虑一下……”,我没有做声,默默的挂了电话,烦恼、压力又袭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