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在关于《我的姐姐》这部电影时提到道德绑架的问题,聊着聊着就想起了哈利·波特的德思礼一家。
我们小时候看哈利·波特的时候,会很自然而然地把德思礼一家看成恶人,觉得他们一身的毛病,各种虐待小哈利的行为也非常恶劣。
确实,德思礼一家对波特确实是有够差的,直到最后姨妈的那一点点小洗白之前,相信暗地里讨厌他们、谩骂他们的人也挺不少的。
德思礼家的孩子,达力,更是被塑造成一个被溺爱过度的,任性无礼的孩子。
但是,让我们仔细看看德思礼一家,看看达力,是不是无时无刻都很任性?
并非如此。他们在接待别人的时候,至少能“装”出一幅彬彬有礼的样子。
只是每当他们看到波特的时候,都会产生“生理上的厌恶”一般的情绪。
如果不是哈利·波特没有姐姐,哈利·波特就是那个无依无靠的安子恒。
对于德思礼一家,哈利·波特就是那个带着他们无法理解的噩运而“降临”到他们头上的责任。
实际上,我们全都是麻瓜,却一边对魔法世界津津乐道,一边指责同为麻瓜的德思礼一家不好好对待哈利。
我猜J.K罗琳最早是打算写儿童读物的,所以才把德思礼一家写成了脸谱化一样的反面角色。
我依稀记得在最后的篇章里,佩妮·德思礼曾经有过内心的剖白:他们本来就害怕波特一家,并不是不知道魔法,而是畏惧。因此,当哈利出现在他们的生活中时,他们基本不可能给什么好脸色。
郭德纲老师说,极端的恐惧会变成愤怒。感觉德思礼对于魔法世界的感受也是类似的,因为很害怕,但无能为力,最后就变成了愤怒。
而他们之所以没有直接把哈利逐出家门,可能是由于所谓的最后一丝亲情,也可能是由于被别人强制要求(魔法部之类的)。
甚至他们自身,可能也没有理解自己为什么要把哈利留在家里。
这种明明害怕、讨厌,想赶走,却赶不走的感觉,可能有点像我们小时候在室内遇到蜜蜂时的感受。
蜜蜂可能不够贴切,因为它太容易被大人们直接打死了。可能要用球状闪电这种级别的才行。
没错,一只卷在球状闪电中的蜜蜂飞进了家里,我们会怎样?
害怕,无助,恐慌,最后就是咒骂……
毕竟,在魔法师面前,我们普通人,也就是所谓麻瓜/麻鸡的脆弱,用手无寸铁都已经无法形容,就是任人宰割而已。
当我们在后来看过《神奇动物在哪里》后,相信一定理解魔法的恐怖对于普通人而言,比起球状闪电,有过之而无不及。
且不说夺人性命、摧毁建筑、破坏城市,
只是哈利·波特故事发生的时候,我们首先看到的,大多是魔法师中的好人。而哈利是主角,我们是以他的视野在看待这个世界,所以那时候,魔法师更像是一个相对善良的群体。
不过,即使是作为善良的巫师,比如海格,当时他捉弄德思礼一家时,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看得挺开心的。
但在这个过程中,德思礼一家恰恰是毫无反抗能力。他们甚至不是不清楚发生了什么,而是明知发生了可怕的事情却只能坐以待“毙”。
包括后来哈利让他们几个人膨胀起飞。
将心比心,要是站在他们的角度上,我必然会很害怕。
甚至我会在怀疑自己,怎么没有一开始就把这个人赶走。
这种害怕和怀疑不会让我对哈利有所敬畏,反而会让我更加厌恶这个人。
因为这时候在我的眼里,哈利·波特,这个巫师们的大英雄,就只是个有力量就滥用的烂人。
但如果我们站在哈利的立场看时,其实我们早就想他这么做了。
只是,这样做对吗?
会产生这种道德绑架,可能有立场,和期望的问题。
在这里说立场,可能没有上升到什么政治立场、价值立场之类的,仅仅是“我是对的,而对方是错的”这样的立场。
只要站在这种立场上,无论我方做了什么,对方做了什么,我们都永远会去为所发生的一切进行带有偏见的解读。
因为对方是敌人,所以他们对我好是有问题的,对我不好更是应该反抗的;我们对他们好是错的,而打击他们就是对的。
这是一种极其,甚至说过度朴素的是非观。
不去深究一切行为背后的原因,先直接为其打上对错的标签,然后集中打击。
至于期望,则是来自于我们不断积累经验所学习到的社会准则。所谓“社会期望效应”,使得我们对他人的行为都会具有“应该要符合一般道德标准”的基本期望,而也因此,我们会认为,别人对我们自身的行为也会有符合一般道德标准的期望——这与我们原本是个怎样的人无关,只与我们是否想与“观察”我们的人融进同一个“社会”有关。
于是我们会发现,随着我们越来越融入社会,我们就越是能体会德思礼一家的感情(尽管依然不会完全认同)。并不是我们变“坏”了,而是我们在阅历增长后,看问题的角度改变了,期待别人所能做到的道德标准更为模糊化,我们更能接受不同的行为以及行为背后的原因了。
J.K罗琳本人,也在系列故事的后期给出了一些他们的做法相对符合情理的缘由。而且,在这个社会上,这类越是多见,对其解读也越是深刻和全面,我们就越是能接受不一样的理解方式。
而当我们的期望落空时,我们就会感到不满,甚至愤怒。
因为此时此刻,我们自身,也被道德绑架着。
而且,我们往往毫无自觉。
嗯……用绑架这个词,也许有点“低于期望”,我们说得更接近真实一点:我们被道德“绑”着。
绑架,是指我们指责和要求别人符合我们标准的时候用的。
那么,当我们在没有被他人指责时,却会按照某些道德标准行事,并且感到不自然时,就是被道德“绑”着。
当然,如孔子所言,也有一种境界是“从心所欲,不逾矩”。
比如,年龄到了,就算家人不催,也有人觉得“该结婚了”。
那么当我说“年龄到了”,你心里认为那个“年龄”是多少呢?
20、30还是40、50?
如果你觉得确实是有一个“年龄到了”,不管是几十,你都已经被一种社会期望所绑了。
如果你会有点恼怒地指出,没有什么年龄是“该结婚的”,你也是被绑了,只是你属于想要反抗这种“绑”的一类人。
真正没有被绑架的人,从来就不考虑这个问题,自然也会直接问:“什么叫年龄到了?是指成年,还是适婚年龄?”之类的,不带任何先入为主意见和情感要素,直指现象本身的问题。
这就是我所理解的,所谓的“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没有立场,才能发现其中的妙处,比如立场和矛盾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矛盾,为什么难以解决。
而“常有”,则是带着不同的立场,再次去进行观察,以之“观其徼”,知道应该如何理解和应对类似的事情。
这也与我当年好奇的一个问题有关。
那就是,为什么一个被婆婆嫌弃的儿媳妇,多年以后也会有很大概率成为嫌弃儿媳妇的婆婆。
或者说,小时候被爸爸狠狠打的儿子,长大后也会成为打儿子的爸爸。
当年自己被婆婆嫌弃,于是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符合婆婆的期望。而自己的儿媳妇却远远达不到当年的标准,这就让现在当婆婆的自己心理失衡了,必须要让这个儿媳妇达到期望标准才行。
而被爸爸打的儿子,觉得这种教育方式确实让自己改变了什么,比如真的让自己成才了,或者至少不会给别人添麻烦,能够让自己不至于得罪其他人等等……总之,其他的方法好像都不如打儿子这个方法的“期望值”高,毕竟就算有其他的方法,自己也没听过,没见过,没体验过,所以最终还是选择了打孩子的方法。
既是有幸,也是不幸,如今是信息时代了,我们太容易获取各种各样不同的方法去做各种各样的事情了,同时,快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也越来越难了。
就算是真的找到挺合适自己的方法,还是得被周围的人指指点点。
越是信息时代,这种“捆绑”就越是绷紧。
好处在于,能让更多人在道德的约束下,不随意践踏规则,让社会整体更加稳定。
坏处在于,如果整体认识水平不一致,在几乎所有人都能够对任何人的任何行为指指点点的环境下,人们原本应有的自由也会被限制。
“别人的想法”似乎越来越重要。
也就是,每个人都会被“似是而非”道德期望所绑着,同时也随时可能成为绑架者。
活在这样的社会,不保持对自我的清醒认知,无异于作茧自缚。
我绑架别人,最终连自己也一并绑上了。
希望我们都不会陷入这样的困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