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之典故 一
三国时期,曹操与刘备交战,刘备的大将关羽被曹操俘虏。
曹操非常赏识关羽,委以重任,赏赐厚礼,极尽所能地讨好关羽,但是关羽并不为所动,关羽对曹操表名刘备对自己有恩在先,自己不能见利忘义,曹操的厚待,他会立战功报答,但只要得到刘备的消息,无论多远,他都要再投奔刘备。
后来,关羽斩颜良立下大功之后,便留下曹操赏赐的财物和官印,只身去寻找刘备了。
曹操被关羽的忠义感动,虽然放走关羽对自己统一天下的目标极为不利,但是仍然默许关羽离开了。
注解:公理自在人心,行义举时,就会有凛然的威慑力,让人难以阻拦。
义之典故 二
春秋时,鲁国有项法规:到国外的鲁国人见到鲁国人做奴隶,可以用自己的钱把他赎回来,回国后,到官府报销花费。孔子有个学生赎回一个鲁国人,回国后,他没有张扬,也没去官府领取报销。人们知道后,称赞他品德高尚。孔子听说后,严厉批评了这位学生。说他只知小义,不懂大义。他的做法会造成更多的鲁国人不能得救。因为这样大家就觉得找官府报销,品德就不高尚了,而不找,经济上又会受损失,那有些人可能就选择不去赎鲁国奴隶。
注解:每个人心中都有对义的理解,限于各人的眼界、学识,有的人只能明小义,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逐渐明大义。
义之典故 三
唐朝末年,一个名叫黄巢的人,为抵抗唐朝对百姓的压迫,带领二十万农民起义反抗。但是黄巢这个人极尽凶恶残暴,杀人无数且滥杀无辜,在起义军没有粮草的时候,甚至会抓无辜的村民活活碾死,让起义军吃人肉,当时的民间对他都向对恶鬼一样恐惧。
黄巢攻打河南邓州时,身穿便服去提前探查地形,路遇一个女人带着两个小孩赶路逃跑,奇怪的是女人背着较大的孩子,让小的孩子吃力行走,便前去询问,女人说:“大孩子是大伯家的,其父母双亡,是大伯家留下唯一的血脉。小孩子是我自己的,让他受苦我当然心疼,但是我受大伯家托付,有责任照顾好他家的孩子。”黄巢听了之后,惊叹世上竟有如此重义的女人,便告诉她:“我就是黄巢,但我不会杀你,你不用逃跑,只要回家把艾草挂到门前,我会交代军队,看到门前挂艾草的农户,绝对不能杀。”
之后,黄巢率军队攻到这里,发现整个村子家家户户都挂着艾草,原来那个女人为了救村民,让村里每家都拔了艾草挂上,黄巢再发感叹,便放过了这个村子,领兵离开了。
因为这个事发生在端午节期间,为了纪念这个女人的义举,民间就延续了这个行为,每到端午节就挂起艾草,乞求辟邪挡灾。
注解:即使黄巢这样恶毒至极的人,也会对义士有所敬畏,如果每个普通人都有浩然正气,就不会有奸邪罪恶的生存空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