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之典故 一
宋朝大诗人苏轼年轻时很自负,写了“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的诗句,后遇老者,被出题考倒,于是改为“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注解:若不是年轻时被老者给了个下马威,苏轼可能会一直自满下去,继而难以学习新知识,就无法成为家喻户晓的大诗人。人的心态就像箱子,满了就无法再存入更多东西了,谁也不是天生就才华横溢,只有保持谦虚的态度,才能多学、多看、多思考,以不断获得更高成就。
谦之典故 二
清雍正年间,江水被推荐到朝廷做官。皇上召见时,他紧张哆嗦,不能对答,于是推荐他的学生戴震作答。戴震口若悬河,分析问题切中要害,说得清清楚楚。
皇上大为高兴,问戴震说:“你和老师比,谁的才能高?”戴震回答:“老师水平更高。”皇上又问:“那水平高的反而不能回答,为什么?”戴震说:“老师年老,耳朵有些背,可他的学问,超过我一万倍。”皇上赞赏他的谦让精神,也赐官,为翰林。
注解:戴震在老师难以发挥的尴尬时刻,依然保持谦恭的态度,为老师打圆场,因此才能获得皇上的赏识。谦让、谦和,能让人际关系更为融洽,相反若是贬低别人、抬高自己,只会招致反感和质疑。
谦之典故 三
三国时期的孔融,是孔子的后裔,他四岁时就会主动让梨给兄弟,十岁时就显现出聪明才智,能在辩论时让大人都哑口无言,因此声名远播。
但是他后来就变得非常浮躁、自满,成年以后只会讲空话,不思进取、不自量力,到处指责和讥讽别人。
当时统一中原而掌控大权的曹操,被他几番讽刺之后,非常愤恨,便存心找孔融的把柄。
所谓言多必有失,把柄很快就被找到,曹操借此将孔融满门抄斩。
在孔融被抓时,他乞求放过他两个年幼的儿子,但其中一个儿子却对他说“鸟巢被打翻了,鸟蛋还能完好无损吗?”,让孔融意识到自己早该慎言慎行,而不是在惹了大祸之后再去乞求饶恕。
注解:孔融肯定知道曹操军权、政权远高于自己,也知道曹操这个人专横、奸诈,即使如此,依然要逞口舌之快,直到大祸临头,才有悔意,令人叹息。谦虚谨慎,是应当贯穿一生所秉持的为人处世态度,稍有不慎,就有可能犯错,骄横、浮躁,就很容易惹祸上身,所以说谦虚不仅仅是美德,还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
谦之典故 四
三国时期的马谡,熟读兵书,才华横溢,名气很大,被诸葛亮器重,意图培养其作为接班人。
马谡经常与诸葛亮一起参议军事,在蜀国军中地位较高。
但刘备在临终时告诫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然而诸葛亮并未听取刘备的警告,他带兵进攻魏国时,不顾其他将领的反对,任命马谡为主将,镇守名为街亭的重要据点。
马谡领兵后也是妄自尊大,一心想要用自己的计谋破敌立功,以图炫耀自己的才学比诸葛亮还高深,便不理会诸葛亮下达的作战命令,也不顾副将的劝谏阻拦,指挥军队放弃水源,在恶劣的地形驻扎。
就这样,马谡的军队被魏国军队轻松击溃,继而导致蜀国大军全线败退。
战后,诸葛亮含泪将马谡斩首示众,诸葛亮不是惋惜马谡,而是悔恨自己用人不谨慎,没有听取刘备的忠告。
注解:马谡刚愎自用、不听劝谏,最终铸成大错;诸葛亮用人不慎,使得此次远征前功尽弃。这警醒我们,即使诸葛亮这样有学识、名望、经验的人,不谦虚纳言、谨慎行事,也会一败涂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