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回声:县域老青年对近期热点事件的态度

近来发生的一些事,压得老夫胸口像灌了铅。想要说些什么,却又无从说起。

鲁迅先生那深刻刺骨的句子——“当我沉默的时候,我感到充实;我将开口,而又感到空虚”——反复叩击着灵魂。我的笔,也在这沉重中搁置了多日,公众号一个星期没有更新了。

是什么让喉咙如此滞涩?是什么让我无从下笔?

是K1373列车旅客以绝望之锤击碎求生之窗口之后带来的一系列反应?是甘肃天水那些幼小躯体里无声流淌的毒铅?是大连工大女生遭受的种种非常际遇?

更有甚者,那些冷眼掠过这两起人命关天事件的沉默,却在一场校园风波(几近酿成国际事件)里迸发出撕裂般的喧嚣——对大连工业大学女生因私德而遭不公惩处一事,他们穷追不舍,极尽网暴之能事。

这般割裂的目光投向,如何不令人愤懑难当?那些投向弱势女子、而背弃公共安全的“安全施暴”,岂非懦弱的化身?若认为挑战强权不易,践踏弱小廉价,那么这不过是灵魂的破产,是对自身为人的最大背叛。

确实,在信息洪流席卷一切的时代,个体何其渺小。面对制度的无形桎梏,公共事件的复杂困境,普通百姓多少感觉力薄。然而,那将键盘化作毒箭、刺向更弱者的选择,绝非无奈与无力可作借口。它暴露了人性中那些幽暗角落:对真正疼痛的麻木失明,对他人悲苦的隔膜,终究是勇气的匮乏,对责任的怯懦回避。

但请勿认为我们的历史仅是遗忘的奴隶。时间河流虽冲刷表象,民众心中的道德印记却深深刻入河床。敦煌壁画虽被风沙剥蚀了千年,那些曾鲜活的情感与故事仍在壁面深处脉动。今日的沉默与失焦,终会成为我们后人审视今日的一面明镜。

身为芸芸众生中一个普通自媒体写作者,自感力量或如沧海一粟。然纵使微光亦有其意义:若无力高声呐喊,至少守住无声的尊严,勿沦为网络狂欢的帮凶。我们每个人的姿态,都在悄然绘制这个时代的精神图景。

诚望那些选择了“安全施暴”的人们,某夜仰望星空时,能瞥见那K1373车窗碎裂后的寒光,抑或天水孩童那布满铅痕的手掌……那些被刻意略过的痛苦,不该在黑暗中消沉。它们,不应该被无视,不应该被遗忘。

沉默终会破碎——我相信,在某个时刻,或者就在千万不愿遗忘的声音凝聚的当下。

这个世界会好吗?有人答:会的。

又有人将“会的”改为:“等通知。”

我想,我们不应该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