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味清欢

《诗经》里说:"采薇采薇,薇亦作止。"薇菜是什么?就是野豌豆苗,古人采它充饥,也采它入诗。几千年过去了,乡野间的野菜仍在,只是采它的人少了。

                                                                                                           

野菜,必须要有粗犷的乡野气,甚至带着几许顽劣。要经过风、淋过雨,披过露水。野菜生长的地方,往往不被人注意。田埂边、荒坡上、河滩旁,甚至老屋后的断墙根下,都是他们的落脚处。春天从泥土中冒出头来,先是怯生生探出一点绿芽,继而便肆无忌惮地蔓延开去。野草闲花,在田间地头、沟渠河畔,兀自生长,不经意间便铺满大地。它们自生自灭,自荣自枯,既不需人们特意播撒,也无需用心照料,更没有谁闲情逸致特意去欣赏它们;然而,它们却将生命最本真、最纯粹的滋味,慷慨地奉予了人间。

荠菜爱藏在麦垄间,叶子贴地生长,形如小扇,开春时抽出细茎,顶几粒白花;马齿苋伏在菜畦边,茎叶肥厚,掐断时渗出微酸的汁水;蒲公英的叶子锯齿分明,根扎得深,一铲子下去,能带出半尺长的白根;灰灰菜、苋菜、苦菜、野蒜……各有各的活法,各有各的滋味。

野菜的脾气秉性不同,生长的季节也各异。春初的日子,土地尚带着冬末余寒的硬气,荠菜、马兰头、蒲公英,各自在田埂、野坡、河岸边,悄悄露出新芽;夏日里,马齿苋、灰灰菜在红薯埂和野地里大片的生长。它们无声无息地蔓延,又毫不张扬地宣布着季节的轮转。

                                                                                                                  二

采野菜,最好的季节是春三月。最好的地方是麦田。春日刚醒来,麦苗还匍匐在土地上,雪水融化后的泥土松软湿润,最适宜荠菜的生长,挎着竹篮,或是提着布口袋,沿着麦垅、沟渠慢步行走。眼睛在草丛间细细搜寻,手指在泥土间灵巧拨弄。有时发现一大片,心中便是一阵欢喜,蹲下身来,小心翼翼地采撷,仿佛在泥土里淘洗金子。弯腰久了,腰背酸痛,便直起身来,舒展一下,望望远处的田野、村庄,吸一口带着凉意的清新空气,再继续弯腰寻找。

野菜是土地对人的馈赠。饥荒年月,粮食不够,野菜便成了活命的指望村里老辈人讲起“三年困难”时期,野菜、树皮、草根,都成了活命的口粮。人就挖野菜,荠菜、灰灰菜、苋菜,洗净了煮一锅糊糊,撒把盐,便是全家的饭食。马齿苋晒干了存起来,冬天泡发,掺进玉米面里蒸窝头,能省些粮食。

野菜养活了无数人,却从不居功。它们只是默默长着,谁需要,谁便去采。乡下人吃野菜,吃得理所当然,仿佛土地本就该这样慷慨。

                                                                                                       三

野菜采回家,还需细细拣择。将枯叶、杂草一一剔除,再去掉根须,只留下最鲜嫩的部分。荠菜、马兰头、蒲公英、小蒜头、灰灰菜,各自堆成一小堆,颜色各异,姿态不同。拣择时需耐心,常常一拣就是大半个时辰。拣好的野菜,需用清水一遍遍淘洗,洗去泥土,洗去浮尘。洗野菜的水,开始是浑浊的,渐渐变得清澈,水中的野菜,也愈发显得青翠欲滴。

野菜最是家常的吃法,莫过于清炒或凉拌。江南这地方的人们最熟稔野菜的做法,他们口味清淡,最能吃出野菜的本味。荠菜、马兰头,洗净切碎,用滚水焯一下,挤干水分,拌上香干丁、花生碎,淋上麻油、酱油、醋,撒点细盐,搅拌均匀,便是一道清香爽口的凉拌菜。夹一筷子入口,先是麻油的香,接着是野菜的清鲜,略带一丝不易察觉的微苦,细细咀嚼,满口生津,仿佛将整个春天都含在了嘴里。

春天的荠菜最是鲜美,洗净剁碎,拌上猪肉馅,包成馄饨。清水煮开,馄饨浮起,汤里撒点葱花,一口咬下去,荠菜的清甜混着肉香,是早春最熨帖的滋味。荠菜亦可做馅。将荠菜洗净切碎,拌入肉末或鸡蛋,加盐、葱花、姜末调味,包成饺子或春卷。荠菜饺子煮熟,咬一口,荠菜特有的清香混合着肉香,在口中弥漫开来,鲜美无比。春卷则需油炸,炸至金黄酥脆,咬下去,外皮酥脆,内里是荠菜的鲜嫩和汁水,烫嘴却也令人欲罢不能。

在我老家的乡下,马齿苋是夏天的人们餐桌上的常客。夏天的马齿苋,掐嫩茎叶,焯水后过凉,拌蒜泥、淋麻油,再点几滴香醋。蒜要捣得细碎,麻油要现榨的,醋须是米醋,酸而不烈。这样拌出来的马齿苋,酸香爽脆,配一碗绿豆粥,暑气便消了一半。

                                                                                                             四

古人吃野菜,比我们风雅。《诗经》里不止采薇,还有"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荇菜浮在水面,古人采来作羹。唐代有"春盘",立春时以韭菜、荠菜、萝卜丝等装盘,取迎新之意。苏轼被贬黄州,穷得吃不上肉,便去挖野菜,还写诗自嘲:"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野菜本无贵贱,是人给了它们不同的命运。饥年它是救命的粮,丰年它是尝鲜的菜,到了文人笔下,它又成了清雅的象征。

                                                                                                              五

如今日子好了,野菜倒成了稀罕物。

野菜的滋味,是季节的恩泽。它们的味道,不似园蔬那般驯顺平和,带着几分野性,几分不羁。初入口,或微苦,或微涩,或微辛,细细品味,方能觉出那深藏的甘美与清鲜。这滋味,需得静下心来,方能真正领略。狼吞虎咽者,是难以品出野菜的真味的。

如今的城里人也开始吃野菜,超市里卖的"有机野菜",叶片肥大,根茎茂盛,一副丰衣足食的好模样。它们被驯化得过于温顺,过于精致,那原始的、带着泥土气息的野性,那在风雨中倔强生长的生命力,早已被剥离殆尽。嚼在口中,徒有鲜嫩,却少了一种在唇齿间咯吱作响的筋骨,一种在舌尖上跳跃的微涩回甘。

野菜的苦味其实是生存智慧,人类却将之驯化成美味。这个转化过程就像乡村生活本身——把苦涩酿成回甘。

野菜的滋味,是土地与季节的秘语,尝一口,便是与这片土地,与这个正在呼吸的季节,达成了一个无需言说的默契。它告诉你,最本真的味道,从来无需远求,它就生长在俯身可及之处,带着泥土的印记,带着乡野气息和生命本身的倔强。

这滋味,就是土地本身在说话。你听见了,便好。不必深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当我们在初春的麦地里四处撒欢挖野菜的时候,并不认识后来名声遐迩的荠菜。我们只认识面条棵,把它挖回家可以放进清汤面条...
    酸枣小孩阅读 271评论 3 6
  • 文章系原创非首发,首发平台公众号,ID:青莽,文责自负。 吃野菜从什么时候时髦起来的?具体不详,我是在电视剧《家有...
    陆星渊阅读 1,698评论 16 133
  • 金陵春之味 郑好 “七头一脑”这一四字成语在金陵的春天再度被人们想起,香椿头、荠菜头、野蒜头、枸杞头、马兰头、苜蓿...
    绾34阅读 269评论 0 0
  • 冬去春来,小麦返青,遥遥望去,仿佛一片绿色的波浪。在盼望中,等到油菜花开,那些金黄的花朵,光辉闪烁,却更是给春天增...
    腊梅5朵阅读 413评论 4 25
  • 韩偓《卜隐》云:“世间华美无心问,藜藿充肠苎作衣。” 《汉书·司马迁传》译注,黎藿:泛指野菜。 槐花 生平喜...
    孙喜玲阅读 341评论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