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成长的路上与孩为友,接纳孩子的不完美,不苛责,不求全责备。作为父母,教育都在细节中。
小盆友闹情绪,有点累和困倦,开心完成期待已久画作之后开始嚷嚷着饿和累, 每一次都重蹈覆辙。你总是期盼着有所安慰,内心有需求的时候总是拐弯抹角表达,或者用哭的方式,也许因为被责怪和畏惧感。
【如何做合格父母】
夜已深,孩子已经入睡。但是,我的内心总是在深深的思考,到底与孩子沟通需要怎么样的方式?父母怎么做到安静理智、平等和尊重。我也懂得俯下身子与孩子交流的重要性。可是,当急躁的情绪冲破头脑,声嘶力竭的呐喊从嘴中迸发,看到孩子惊恐的神情,我已经意识到:大声责怪对孩子的身心影响至深。
【何谓被需要?】
所谓的移情和共情,又如何在与孩子相处中更好的运用,多一点耐心,多一点尊重。晚上八点半的时候,孩子有点饿,有点累,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却由于自己工作的原因,让孩子跟随我晚回家,我的情绪也很复杂。
特别是当孩子闹人的时候,比如会去做出一些烦躁的外在行为,比如打翻碗或者是推碗的动作的时候,我作为一个旁观者,直接去责怪自己的孩子。可是,责怪的背后,更多需要的是理智的清醒。尤其是两个孩子的忙碌,不能剥夺一个孩子的成长,这是一种被需要的感觉,就像今天心理老师所讲的“被关注和被需求。”正向生长,逆向成长一样,是被关注的两种极端。所以在极端现象发生之前。最好去寻找一条平衡的出路。中立的态度,提前预知事情可能产生的时间点。也许孩子不需要像我所期待的那样懂事,要不需要理解父母生活的不易,那样孩子会很累,背负着太多的期待,就像蜗牛一样,背一个重重的壳,只能慢慢的往前爬。孩子有自己的世界,有自己的价值观和判断力。
【何为榜样】
今天老师讲到,什么是榜样?教育其实很简单,就是榜样。榜样是耳朵听到了还是眼睛看到的?回答当然是眼睛看到的。所以只需要做,孩子会懂的。今天沈家宏教授讲到经典小故事《陶行知的四颗糖》,这个故事是我第一次听到。不过从四颗糖中,我看到了教育的步骤、教育的理念和教育的价值,以及运用非常规思维给孩子带来的一种惊奇和转变内心。
陶行知的小故事,讲的是陶行知校长,看到一个男孩儿拿着土块要去打另外一个男孩儿。最后,他让这个男孩儿到办公室找他。他远远地就看到这个男孩儿站在办公室门口等着他。说什么呢?说你进来批评学生为什么打人?不是,他说的是:“你很守时,所以我奖励你一颗糖”。从这个案例中看到的是:行为而非人。每个人在他眼里都是尊重、平等。其次,我不让你打那个孩子,你立马停止了,说明你很听我的话,你很尊重我,所以给他第二颗糖。陶先生说:“其实,我通过调查了解,知道你所打的那个男孩儿,本身做的不对,他是坏人,是他欺负的那个女孩儿,所以你很有正义感,所以奖励你第三颗糖,这时那个做错事的孩子说:“他不是坏人,他是我的同学。”然后主动说老师我错啦。这时陶校长奖励了第四颗糖,说:你知错就改,所以我奖励你第四颗糖。
故事讲完了,但是我看到了知行合一,看到了~教育即生活,看到了~生活皆教育,看到了老师的眼中给予孩子的尊重和呵护心灵。
作为父母何尝不是如此,孩子的世界在试错,作为引航人,需要的是影响,而非随意责怪,肆意撕开面孔的责备。细致入微,放下身段,学会尊重和理解,想孩子之所想。把孩子当孩子,让孩子做自己。今天的事情我深入反思,并且会记在心里。让自己懂得遇到问题的时候,学会冷静机智去处理。
做一个智慧的妈妈,不能总是一个冲动型,声嘶力竭的恐怖的妈妈。不能去控制孩子的情绪,要学会去引导。藏在情绪的积聚在内心就会爆发,只是是会带来更多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