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是一个受伤很深的民族,没有培养出赞美和欣赏别人的能力,却发展成自斗或阿谀别人的两极化动物。更由于在酱缸里酱得太久,思想和判断以及视野都受到酱缸的污染,很难跳出酱缸的范畴。”
——摘自《丑陋的中国人》
也是消息闭塞,也是自己的懒惰,搜寻热点消息不及时。昨天读友友穷查理年鉴的文章才得知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将从2024年开始停止发行。赶紧去问度娘,才基本了解了事情的大概始末。
初识《丑陋的中国人》,正是在读大学期间,当时刚刚发行,风靡一时,好像没读过这本书就是不了解中国人一样,同学们饭后茶余张口闭口的也都是这本书。谈论的势头远远超过之前大家谈论的热点《傅雷家书》,当然这是两本不同类型的书,可我更喜欢《傅雷家书》。
《丑陋的中国人》其主要内容分五个方面:一是脏乱吵;二是窝里斗;三是死不认错;四是缺少包容性;五是自我膨胀,心口不一。当时看的好像是湖南出版的版本,原书找不到了,当时的读书笔记还在。
我当时的态度就是,这只是作者柏杨先生的一家之言,是一小部分中国人的行径,不是全体国人的行为。有以偏概全的现象。
文中一些观点更不敢苟同,把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比喻成“酱缸文化”,中华民族成员都是生活在这个“发酸发臭”的酱缸里的“酱缸蛆”,目光短浅,固步自封等等……
剖析国人的劣根,正视自身的不足,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对这本书的整体观点我不是很认同,我只是草草地读了一遍,并没有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
《丑陋的中国人》一面世,就引起了各方的争议,称赞的有之,诋毁的有之。
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曾把柏杨与鲁迅相提并论,认为他们都是随感式却一针见血地刺中国民性格中的痼疾。
著名文学评论家韩浩月先生曾这样评论柏杨先生:“他的影响不仅在文学界、文史界、甚至到了思想界。他用自己的文章来做文学批判,用文学的方式做历史的反思,对中国文化有很大的影响。”
《北京日报》编辑谢玺璋认为,柏杨是一个斗士,《丑陋的中国人》是大独裁体制下的特殊产物,过度夸张了文化的作用,而且看文化的角度过于绝对。
台湾著名作家李敖则著书《丑陋的中国人研究》,对柏杨进行抨击批判。李敖认为,所谓丑陋的中国人只是一种刻板印象而已,柏杨将一部分中国人的丑陋加诸于所有中国人之上,是懦夫的行为;李敖并称,作为国民党“文学侍从之臣”的柏杨才真正是丑陋的中国人。
每个时代的文学作品,难免会带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孰是孰非自有历史评说。就像前些年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红高粱》,那就是一个时代的反映,不能用现在的眼光去看待当年发生的事情。
在进入新时代的今天,柏杨的遗孀张香华女士近期拒绝将柏杨著作《丑陋的中国人》摘文选入台湾地区中学一年级的教材,并正式向两岸出版商声明:“依柏杨先生生前交代,如今将永远停止发行《丑陋的中国人》。”
就个人而言,我对张香华女士的这一声明举双手赞成。我不希望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用这本书作为借口,来诋毁我们民族。其实这些劣根,在美国、欧洲就没有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当然,这本书虽然停止发行,但作为研究,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由此,我也想到了前些年,在大陆闹的沸沸扬扬的《河南人怎么了?》《河南人惹了谁?》,其实通过柏杨《丑陋的中国人》停止发行一事,这些作者和出版社是否也作一些思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