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裤先生》是老舍先生写的在火车卧铺上的一位乘客,因为穿着马裤而获得这个爱好。一路上他弄点这弄点那,让同行的乘客以及服务员不堪忍受。虽然是将近100年前的卧铺车厢,但放在如今的高铁上,依旧有这样的乘客。
看过文章,在感慨马裤先生的烦人之后,也惊叹于老舍先生语言大师级的表达。也许正因为看了老舍先生的表述之后,才觉得这位马裤先生真是烦人!
我也经常做火车,也遇到过一些奇葩的乘客。我敢保证我笔下的奇葩乘客在列位看过之后肯定不觉的人家奇葩,而会觉得我很奇葩——我表达不出来人家的奇葩行为,只好自己故作奇葩。
柳家大院是位于北京某胡同的一处合租院子,住了几十户人家。每户人家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穷,所以每家都住不长,最长的两家也就住了一年半。故事就描写的租住的最长的三户人家之间的事情。王家小子经常打媳妇,一次打架之后,张家媳妇去劝了一回,然后王家儿媳妇一时想不开上吊了。当算命先生的“我”顶看不上沾点“文明”气的隔壁老王,以旁观者+浅度参与者的身份记下了王家的是是非非。
如果《柳家大院》放在初中课文中,课后肯定有教材总结的“老舍先生以第一人称描写了旧社会底层人民的贫苦生活,通过柳家大院中发生的事,对万恶的封建社会进行了严厉的谴责”。万幸这篇没被选入课文,也许是说的大老婆上吊死人的事有点不登大雅之堂吧。从文中我不光看出了万恶的旧社会的不好,也看出了王家欺软怕硬,硬装文明人的劣根。逼死了儿媳妇,老王又想把女儿嫁了换二三百元的彩礼,换完债之后还能给儿子再娶一房媳妇——多可恶!
大师不愧为大师,并不在于他用词多么深奥,却能用平凡的语言表达隽永的意义,面对文字的读者,如同看到了真实的画面,这才是大师的功力。这两天同时看的还有王小波,一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更是看了五六遍。他的文章的好处除了文字幽默外,还有时不时的“拔高”——在事情的表面之下,还隐藏着一些道理,例如《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的结尾:
我已经四十岁了,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相反,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因为这个原故,我一直怀念这只特立独行的猪。
设置别人的生活与开头呼应,整篇文章却讲的是无视对生活设置的自由自在。读完之后,顿时觉得这篇文章更好了,这就是上学时老师教我们的“升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