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高中的时候,班主任不让我们在班里叹气。这是哪门子规定?之前我也不理解,可后来越发的体会到其中的奥秘。
1.
有很多小伙伴不喜欢和怨天尤人的人说话,因为他们总在感叹社会不公、人心叵测、生活艰辛。和自己同龄人待在一起谈天说地、最近新歌、最热电影、最新书单……很轻快很放松。
本来很好的心情,在和“低气压”人种谈过之后,甚至只是听到了他们的言论,瞬间头顶乌云密布。
其实,他们不是故意的,他们也是想排解自己的苦闷,希望有人分担。巴特!从最根本的去想,苦逼的事情说出来心情真的会好吗?我并不这样认为。
你不高兴,是因为你有想不通的事情,你想不通,告诉了别人也未必能排解,还可能发展成几个人一起抱怨。事与愿违,你们成了愤青、怨妇,岁月无情的在身上打上了烙印,失去了生活的活力与激情,岁数不大心理年龄报表。
如果我不高兴,我会仔细梳理为什么不高兴,该怎么办。是不是这会儿不想动脑?那动笔呗,写在纸上,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出路。自己陷进思维怪圈,没人能帮你,除了自己。你所寄托的闺蜜、挚友也有生活需要过,不可以这样自私。
2.
总会有人说:和家人打电话要报喜不报忧。这点我倒觉得有点过头儿了。
往往家人是最关心你的,他们希望能够分担你的忧愁,了解到你生活的点点滴滴,这与朋友不同。朋友可以推心置腹,可以无话不说,但也要有合适的距离,如果一味和朋友抱怨说不定下次他会装作没看见你发来的消息,这很好理解。
爸妈的区别就是他们真的可以一味的迁就你,不要以为只报喜他们就会觉得你很开心,每个人都有烦恼,你也一样,所以一些生活中的事情,和他们说说,没准儿会有另一种思路,而他们在你这里有价值,他们会很高兴的。
3.
正如开头回忆到班主任的妙招儿,不准叹气是不想让一鼓作气的班级一下子耷拉下脑袋,垂头丧气,一蹶不振。在需要奋力拼搏的时候更是这样,那口气很重要!
如果不开心了,不要发朋友圈抱怨,不要和朋友狂骂不止,更不要画个圈圈诅咒他,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暂时分散注意力,待心情好些后,仔细回想,找到解决办法。
分散注意力方法有很多,比如:下厨房做些小甜点给家人、给卧室来个彻底大扫除、看个狂笑的电影、拉着闺蜜去逛街......怎么高兴怎么来呗!
最重要的是之后要解决问题,否则可真成了没心没肺了。
拒绝什么低气压的人,自己更不能做坏情绪的传播者。下次打开闺蜜对话框时,告诉她你干了什么什么开心死了,少一点抱怨,让她们因为你的一句话开心一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