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由逐“末”到逐“本”
以前的我总喜欢去追逐“末”,即“舍本逐末”,却忘记了真正的“本”是何物。
这也是为什么,即使我们看了很多遍巴菲特的投资理念,将其倒背如流,然而一旦遇到眼前快速可得的利益,就发现难以做到。它的本质原因就是我们急功近利的心,因为那颗心,我们的眼里只有“末”,而没有“本”,甚至我们连巴菲特投资理念的“本”到底是什么都从未想过。
即使“末”在现在看起来很是辉煌,但那也只能是一时的辉煌,它终究无法代替“本”的价值与力量。
正如知名制药公司默克的创始人乔治默克曾经说的:“我们应当永远铭记,药物旨在救人,不在求利,但利润会随之而来。”
二、从追随别人到追随自己
那时我发现周围最优秀的人最终都进入了世界500强工作,所以,我也要成为与最优秀的人一样的人。
直到后来某一天,我才忽然发现,这个梦想其实并不是我自己的,而是别人的。所以,从本质上讲,它只是我的“羡慕”。我羡慕别人有的,所以自己也想拥有,将“羡慕”当做了理想,因此也就忘记了应该去追寻独属于自己的真实理想。
再后来,我更清晰的意识到,依照“比较”和“羡慕”去过生活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即使你比所有人都聪明、优秀、漂亮,你也未必就能获得真实的幸福;或者,就算你原封不动照搬了你所“羡慕”的人的生活,你最终也会发现那根本不是你想要的幸福。
著名的神话学大师约瑟夫坎贝尔。他说:“那时我的心中就像是有一颗北极星在指引着,而我则一直在追随着这颗北极星,追随着来自于内心的极乐。”
追随自己并不意味着不向别人学习,也不意味着只听自己的。相反,这是一种批判性思考的习惯。
三、从“非此即彼”到“第三选择”
园林的哲学 - 并不是所有选择都得“非黑即白”、“非彼即此”,还有一种叫做“进退自如”、“行于中道”。
因此,从唐代王维开始,中国文人都会在城市中或者城市附近建造园林,那样就不需再像陶渊明一样彻底的隐于山林,也不必再像大多数人那样永远活在世俗之中。这就是中国文人对“出世”和“入世”的解决之道,他们没有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在“钟鼎”与“山林”之间找到了一种平衡,从此进退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