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希望被看见的努力能带来压力、动力和成就感,并借助这样一段杠杆来撬动人性的大地球。
如今很流行在朋友圈打卡,看书打卡,晨练打卡,写作打卡,学英语打卡,甚至很多机构提供了打卡返还学费的课程,这类简单的小活动竟然受到许多年轻人的热捧和青睐。
后来,我们频繁地在朋友圈看到各式各样的“打卡坚持”,并忍不住为之鼓掌、点赞,有时候我自己也会心血来潮地成为其中一员。
就像每年都会流出的新年计划一样,我们总是通过这样一种默默公开的方式来向自己宣战。一个人战斗并不容易,毕竟每个人都有惰性,免不了向时间屈服。我们还听说过30天定律,一万个小时定律等等,这些与时间有关的定律一方面让我们充满希望,另一方面又让我们对人性的弱点深感无奈。
我们渴望找到内在的驱动系统,让自己朝着“正确的方向”持续运转,而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所以这一款结合了普通人矛盾心理的自律性工具很巧妙地应运而生了。我们希望被看见的努力能带来压力、动力和成就感,并借助这样一段杠杆来撬动人性的大地球。
我曾经说过,坚持不可能是一件永远快乐的事情。“打卡”的副作用是引发了更容易发生的“崩溃”瞬间。一个人默默坚持与在一群人面前坚持,本质是一样的,都是与软弱的人性作斗争。
但是去公司上班打卡与自由职业还是有所不同的,后者更考验人的自觉性。人性都是避苦求乐的,若没有外力驱使,就难免要自我放纵,想让自己好过一点。我们之所以在疲惫的工作日能爬起来上班,是因为惩罚机制的带来的压力和动力。只要惩罚与痛点相关,我们就会自觉地遵守游戏规则。
遵守纪律会带来收入,创造价值,芸芸众生才趋之若鹜。但我也发现年轻人越来越普遍的变化是,越来越自由淡定,越来越佛系,不在乎迟到、不在乎请假、不在乎从一而终,甚至也不那么饥渴地在乎挣钱了。从某些角度来看,无疑是个性上的解放,但从别的方面也说明我们越来越难以被外在的东西所控制了。我们越来越从心所欲、轻言放弃,同时也能越来越快地与这种现象和解了。
打卡的选择和坚持是一种“自律”,而打卡本身是一种“他律”,打卡式自律就是两种力量的对抗统一。我们有让自己变得更好的愿望,也愿意为此承受一定的痛苦。但很显然这种承受能力是有限的。
当自律的动力暂时失灵,不得已要打破他律的承诺时,自我对抗的矛盾就出现了,这时候我们感到强烈的痛苦,崩溃其实是我们妥协前最后的自我对抗。说到底还是那句话,坚持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我们可能都会想要以一种更舒服的方式去实现理想主义的坚持,要警惕自己有这样的投机主义。我们之所以不能提前预料到“坚持打卡而崩溃的痛苦”,是因为我们在初期以一种浪漫主义在理解“每天进步一点点”,我们忘记了进进退退是成长的自然天性,注定有些天是原地踏步,甚至是退步的。
但打卡试图约束着我们以恒定的速率前进,任何违反天性的行为本质上都会引发痛苦。但坚持也会带来犒赏,是痛并着快乐的。
请理性选择打卡,如果选择同时多项打卡,很有可能是你误解了打卡的难度,人类毕竟不是机器,会疲惫,会健忘。想想我们要经过多少次条件反射的强化,才能相对自然而有规律的生活?
如果选择打卡,希望你努力坚持,如果偶尔忘记打卡,也请放过自己,原谅自己会有疏忽的时候,就当是给自己放了假,明天继续坚持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