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暑假,活力四射,生命价值――读《中国班主任研究》之二《学生主导,三力共驱,综合融通》有感

  阅读前:

      寒假时,每天都在阅读着每位老师的读后感,感叹他们惊人的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同时,自己也尝试读写李教授撰写的《班级日常生活重建中的学生发展》。程露老师是我最为敬佩的老师之一,她用五个小时就能读完一篇文章并写出很有质量的读后感,而自己要用几十个小时才能完成一篇,甚至更久,感悟的也不是很深刻,这样的阅读效率,让我确确实实感到气馁。同时,自己也在不停地寻找原因,努力剖析自己,希望逐步提升自己。原因一,知识积累匮乏,阅读的专业书籍太少。近二十年工作的岁月,自己阅读过李镇西、魏书生、苏霍姆林斯基等教育名家的书籍,也阅读过学科教学类的书籍。但数量有限,况且自己也比较喜欢感性化、案例故事类的部分,对理论高深的部分唯恐避之不及。阅读时,虽然也做笔记进行积累,但都是纯粹的摘抄,缺乏自己的思考。这样的积累始终是表面的功夫,并不能真正地融入内心。原因二,惰性太强,懒于动笔。读书只用眼睛看,不走心,不动笔,不思考,那真的是等于没有读这本书。心里明明知道这个道理,就是常常禁不住外部事物的诱惑,给自己找各种理由不去思考感悟,动笔记录。这样一瞬而逝的感悟往往也烟消云散。原因三,自己阅读领悟能力欠缺,上学时就不爱写作文,语文成绩总是最弱的。参加工作后,反而特别喜欢给孩子们上语文课,所以才开始研究怎样教好语文,同时自己也才开始认真地学习怎样阅读,怎样写作。但这些只是皮毛,并没有真正领悟。

    通过初步的剖析自己,现在的我正在努力一一克服,今后希望在李教授的引领下,优秀班主任团队的影响下,坚持阅读与写作,让自己慢慢成长起来。

    阅读中:

      本次阅读的是由顾惠芬校长、李家成教授、李燕硕士合力撰写的常州市某小学暑假作业重建研究报告《学生主导,三力共驱,综合融通》。从未真正参与过研究任何课题的我,也从未读过任何研究报告的我,对于这篇暑假作业的研究报告很是陌生,究竟什么是研究报告?它的撰写包括从哪些方面?于是通过百度搜索进行恶补。

      研究报告:是从事一种重要活动或决策之前,对相关各种因素进行具体调查、研究、分析,评估项目可行性、效果效益程度,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对策等,为决策者和主管机关审批的上报文。

      有三个类型:1.实证性研究报告:主要是用事实说明问题,材料力求具体典型,翔实可靠、格式规范。这种研究报告既注重理论,又重视实践,往往跟接触性的研究方法有关。2.文献性研究报告:主要以文献情报资料作为研究材料,以非接触性研究方法为主,以文献的考证、分析、比较、综合为主要内容,着重研究教育领域某一方面的信息、进展、动态,以述评、综述类文章为主要表达形式。3.理论性研究报告:狭义上的论文。以阐述对某一事物、某一问题的理论认识为主要内容,重在研究对象本质及规律性认识的研究。

      研究报告的结构包括题目、署名、内容提要和关键词、前言、正文、结论、注释和参考文献、附录。

      恶补后,再次回到文本,从整体上浏览了一遍。作者在整篇研究报告中首先针对当前课程改革,以及暑假作业变革中的现状提出了两个研究问题:“1.在暑假作业中,能否建立起‘教师――学生――家长’的高质量合作关系?2.能否促进暑假作业与学生生命成长的有效沟通?” [1]其次从问题入手,向读者阐述研究基础、过程、方法,最后得出结果,这一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就我的理解此报告应属于第一种类型“实证性研究报告”,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问题与方法的交相呼应,让读者阅读起来清晰明了。

      基于这样的认识,浏览后,再进行细细地阅读,我从提出问题入手,通过解决问题,再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谈自己的对这篇文章的理解:

      一、提出问题

      题目是一篇文章的实质与精华所在,对整篇文章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我从这篇报告的题目入手,思考提出了三个问题:     

      1.在暑假作业的重建中怎样突出“学生主导”地位?

      2.哪“三力共驱”,推动作业的开展,过程中存在怎样的价值体现?

      3.怎样做到“综合融通”,融通哪些内容?

      二、解决问题

      在作者摘要中,对题目有一个简要的阐述,文中的案例班级在进行暑假作业的变革中,要突显学生驱动,教师、家长、学生三力密切合作,让暑假作业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进行融通,目的是为学生建立广阔的关系世界,促成丰富的多元交往,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幸福感。那么要经过怎样的探索与实践,才可达到此目的?从阅读中,我尝试给自己提出的问题寻找答案。

      1.学生是作业的“主角”,家长是作业的“配角”,老师是作业的“特邀嘉宾”

    “在传统作业观指导下,我们习惯于这样的‘角色扮演’:教师作为暑假作业的布置者;学生作为暑假作业的完成者;家长作为学生完成暑假作业过程中的监督者。”[2]而本案例对暑假作业的探究正在尝试推倒这样“角色扮演”,重新界定作业中学生、家长、教师的角色。作者们从他人关于作业、暑假作业、暑假学习与生活的研究基础上,以及本文第一作者顾校长所在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参与家庭作业”项目的研究基础上,从五年级8个班,开始了对暑假作业进行变革实验探索。分为六个阶段进行,采用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以及文本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搜集相关资料,给读者再现了实验研究的过程。在阅读每一阶段方案的实施时,我深深地被勇于探索的学生、老师、家长感动着。学生成了作业的“主角”自由组队,自由选择项目,自由策划活动,实践中积极动员家长、老师、非本班学生参与其中,学生间自主合作,共同发展;家长在其中就像“配角”一样,在“主角”的影响下给予积极的支持与帮助;教师就像“特邀嘉宾”在孩子们主动邀请下给予引领与指导,三个角色在孩子们的主导下演绎着暑假的多彩生活。

      2.学生、家长、教师三力合作体验生命价值意义。

      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家长、教师在完成暑假作业的过程中,构建着合作的关系,共同体验着生命价值的意义,每个角色都收获着丰硕的果实。

      第一,在学生方面,我对文中学生的发展与收获进行了简单地整理,以便自己今后多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

  (1)学生对作业充满喜爱之情,积极完成。

  (2)学生的文化自信得到增强。

  (3)学生在活动中认识与实现自我,在多元交往中相互理解与欣赏,

  (4)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学习力、交往能力、反思能力均得到提升。

      这部分内容向读者展示了各种图片与数据。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学生撰写的研究报告,调查、结论、倡议、设计的标语、统计表等等内容非常丰富。所有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成长变化通过阅读可以真切地感受到。

      第二,在家长方面,作者通过统计得出几乎所有家长对“幸福作业”(暑假版)都非常满意。这其中家长看到了孩子的改变,看到了孩子优秀的一面,内心充满了自豪与幸福,这份情感体验将成为家长参与作业的动力。

      第三,在教师方面,虽一直担任建议提出者,或指导参与者,但自身能力的提升也呈现在作业实践活动的开展中。与学生、家长问题的探讨,思维的碰撞都可教师拓宽视野。

      3.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的融通中感受快乐、幸福。

      学生的暑假作业中“将学习生活与家庭生活、社区生活融为一体;关注学科之间知识能力的综合介入以及小队与个人的共同提升……”[3]例如:,学生走进社区进行居民问卷调查,研究文明停车的项目;走进幼儿园当小老师;关注家庭节水。学生的学习,活动的范围在不断地扩大,不在仅限于学校的空间,生活的丰富内涵不断增加孩子的生活趣味。在与他人合作时,建立了的多元化的关系世界,产生了多元的情感体验,创生了多样性的合作形式,孩子们在作业的融通中不断体验快乐与幸福!

      三、结合实践

      我虽然自2016年寒假开始就加入了“你好!寒假”、“你好!暑假”研究微信群,但从未在群里发过言,一直都是在默默地学习,这样的沉默只是自己缺乏勇气分享。刚开始教学学前班时我只有三个学生,其中还有两个留守儿童,他们的假期很少能聚在一起,有的孩子去爸爸妈妈打工的地方,也是被关在屋里,无法看到更广阔的天地。所以连我自己也是不知从哪里入手开展假期活动。孩子们升入一年级变成了五人班集体,其中有两个家庭的家长特别好学,学习制作美篇,经常带孩子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他们的积极性触动了我。于是2017年孩子们的第一个寒假我们聚在一起共同商讨制定寒假活动手册,在学习微信群里各位老师做法的基础上,再结合本班的特殊情况,初步制定了我们的第一本假期活动手册。假期里在家长的参与下,有三个孩子出色地完成了作业。学期初孩子们进行了展示,但由于是第一次开展,所有过程都缺乏长程性、计划性,虽然也做了一些反思总结,但总感觉学生的收获不是很丰富。五个孩子,五个家庭的思维总和,与五十个孩子,五十个家庭相比较而言,那是天与地的区别,所以微信群里的老师可以用几十篇文章描述孩子多彩的假期生活,而我无法做到,因为我们的假期生活有些单调,一个孩子的活动有限,所以我的总结也就是那么一两篇而已。但既然想去做,就不要把学生少作为推脱的借口,一定要努力做好,只为了孩子们能收获成长中精彩与幸福。

     

图片发自简书App

        家长、学生、老师在共同探讨,制定寒假活动手册。

图片发自简书App

              琪琪妈妈制作的美篇。

图片发自简书App

                  学生的亲子共读。

图片发自简书App

                琪琪的生豆芽经历。

图片发自简书App

              琪琪在做假期展示。

      今年,我们的暑假活动手册又一次出炉了,同样是借鉴了各位老师的做法,也加入了自己的一些想法,与寒假相比更加完善。但前期的策划,缺少学生与家长的真正参与,虽然我们是坐在一起讨论,但总感觉流于形式,孩子的设想除了画画、跳绳,观察植物、动物以前我们尝试过的活动外,再无其它。家长就是让孩子写作业,并没有任何设想。所以大家在听取我的设想时,都说“好”,根本听不到不同的声音,更达不到“三力共驱”的良好状态。通过阅读这篇研究报告后,我反思自己的做法:第一,引导家长参与学生假期生活的形式缺乏多样性,缺乏亲子真正地合作。例如自己也曾让家长与孩子开展亲子共读活动,一起读童话故事,但家长只是监督孩子读没读,而不是和孩子一起读,一起探讨故事情节。第二,乡村的家长、学生接触的外界新事物有限,想法比较单一。所以这个暑假我的做法是每天都向家长微信群转发各位老师班级孩子假期生活美篇,让本班孩子、家长通过此途径看到同年级的孩子在做什么,都得到了哪些体验,希望以此来增强学生、家长自我发展的意识。但效果不是很好,也许只靠转发还不行,要有引导性的语言。第三,自己缺乏开展暑假生活前移后续的意识,对于学期初的学生评价展示重视程度不够,所以导致孩子们对暑假作业的积极性不高,缺乏动力。

   

图片发自简书App

                  暑假活动手册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读书打卡记录

图片发自简书App

              思思的一次游玩

        李教授建议我们开展实践活动时,要多问自己四个问题:我的实践促进了学生何种素质的发展?何以证明我的实践促进了学生发展?这一发展是如何实现的?我如何通过自己的实践,促成学生的再发展?[4]站在学生发展立场反思实践,“如果没有对学生的再理解,没有对自己的再意识,没有对自己工作的再聚焦,就很可能不是合格的反思。”[5]因此,通过阅读,对比自己的工作实践,在反思中不断前行,希望在我的努力下,让孩子在暑假生活中充满活动,拥有生命价值体验,感受生活的幸福。

阅读后:

      文章不知读了多少遍,还是有很多地方读不明白,于是再次阅读“中国班主任研修学院”各位老师们的第二次共读材料,希望借助他人的理解让自己更清新,更明了。共30篇读后感,每一篇都有独到的见解、独特的视角、独自的语言风格。让我这个不善阅读的人,对这篇文章有了多角度的理解,拓宽了我的阅读空间。感谢所有人的分享,我会在继续阅读、学习中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


摘录位置:

[1 ] [2]  [3]  杨小微,李家成.中国班主任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134—144

[4 ] [5]李家成.班级日常生活重建中的学生发展[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279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