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学发展的早期,意识曾经是心理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20世纪初,行为主义强调心理学研究的客观性,以人们外部可观察的行为作为研究的对象,把意识完全排除在心理学研究的范围之外。直到20世纪中叶,认知心理学兴起后,心里学家才重新将人的内部心理过程作为研究对象,从而恢复了意识在心理学中的地位。
一、什么是意识
意识是一个古老而又难解的谜。迄今为止,人们对意识还没有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定义。意识意味着清醒、警觉、觉察、注意等。在更高的哲学水平上,意识是一种与物质对立的精神实体,由思想、幻想、梦等构成。意识概念本身很复杂,我们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
1、意识是一种觉知。在这个意义上,意识意味着观察者觉察到了某种现象或事物;人也能觉察到某些内部状态、如疲劳、眩晕、焦虑、舒服或者饥渴等;人还能觉察到时间的延续性和空间的广延性等。
2、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功能。在这个意义上,意识对个体的身心系统起统合、管理和调控的作用。
3、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意识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或水平,如从无意识到意识,是一个连续体。另外,意识还存在一般性变化,如觉醒、惊奇、愤怒、警觉等。
二、无意识
无意识又称潜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是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常见的无意识现象有以下几种:
1、无意识行为。有时人的行为,特别是那些已经自动化了的行为,不受意识的控制。如边骑自行车边跟同伴交谈、挠头皮等动作都是无意识动作。
2、对刺激的无意识。人在活动时,有时没有觉察到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了影响的事件,而实际上,这些事件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
3、盲视。有一类对刺激的无意识觉察是由脑损伤引起的,叫盲视。如大脑皮层第17区受损的病人,其视野的绝大部分变成了一个大的黑点。尽管病人无法察觉到,也报告不出呈现在这个黑点的刺激,但是可以对呈现在这个黑点内的不同刺激进行区分,且超过概率水平。说明尽管该病人“看”不见刺激,却可以对刺激进行一定程度的信息加工。
三、意识的局限性及能动性
意识经验有一定局限性,有许多作用于人的感官器官的事物或刺激,人却意识不到。有人认为意识的局限性源自认知加工的过程。意识的另一个特性是它的能动性。人看到的东西不限于外界的刺激,有时候人还可以看到、听到、触摸到和意识到事实上并不存在的东西。如人看到自己眼中的“盲点”,如有人产生的幻听、幻视等幻觉等。总之,意识不是被动地反映世界,人可以有限度地超越外部的信息内容,在其范围之外建构他们的意识内容。
四、生物节律的周期性与意识状态
意识状态的变化与个体身体功能的周期性变化密切相关。对意识状态的理解应该联系其生理机制——人体的生物节律,即人体的基本生理活动、过程和心理状态的周期性变化。这种周期性的变化对我们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如睡眠中,做梦的时间基本上以90分钟为一周期。大多数人都能意识到他们的精神状态、精力和心情在一天中的波动和变化,这些波动和变化与其身体内部生理过程的变化相关,如荷尔蒙的分泌、体温、血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