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吹柳日初长,雨余芳草斜阳。
夜寒微透薄罗裳,无限思量。
一早,窗外的鸟就叽叽喳喳地在闹着,一会在这棵树上鸣两下,一会飞到空中盘旋,一会又落到另一棵树上唧唧咋咋两下。今天的鸟鸣听着格外的清纯。
他们奏响春天的前奏,轻快、明丽、不食人间烟火的美好与期喜。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对,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想对着所有的人,高呼:“春天来了,病魔就快离我们远去。张开双臂拥抱明媚的春天吧。”
今天是五九的最后一天,也是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立春”了。
真好,虽然仍在抗击疫情当中,但是,一个立春也为大家带来了一丝希望和温暖的气息。毕竟春天就要来了,春天来了,就意味着希望就近了。
在大自然中,植物和动物是聪慧的。春天一到,他们就懂了。立春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
立春为正月节,立为建始,春木之气始至,故称为“立”。春立于冰雪莺难至时,所谓“玉润窗前竹,花繁院里梅”,春就在冰雪中静静地培育。不待冰消雪释,便柳色早黄浅,水文新绿微了。
梭罗隐居在瓦尔登湖畔的时候,曾如此观察春天:
这是从地上出来的霜,这是春天。
这个春天先于万木披绿、百花盛开的春天,
正如神话先于有规则的诗歌。
我不知道还有什么东西更能清除冬天的烟霾和一切郁积,
它使我确信地球还在襁褓之中,
到处伸出婴孩的手指。
从最秃的眉脊上生出了新的鬈毛。
立春也是二十四节气当中的第一个,立春到来代表着春天开始,万物开始复苏,展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画面。
立春是中国民间比较重要的传统节日,“立”是“开始”的意思,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孟春时节的开始。正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立春节气历史悠久,已有三千多年历史。自秦代以来,我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
立春的由来,可以追寻到秦朝,那个时候老百姓就已经认识到了立春的重要性。在这一天,上至皇帝,下至平民,都会通过祭祀的方式祈福纳喜,希望在这一年可以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以及丰产丰收。虽说随着岁月的流逝,现在立春没有古代繁多的仪式了,但人们仍然很重视这一天,一部分的朋友也会通过各种方式来提升自我运势。
春天是温暖的象征,代表着鸟语花香。时至立春,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昼长了,太阳暖了,春风不再刺骨,气温、日照、降雨,这时常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春是生长,耕耘播种,农谚提醒人们:“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大春备耕也开始了。
立春亦称“打春”、“咬春”,又叫“报春”。这个节令与众多节令一样有众多民俗,有迎春行春的庆贺祭典与活动,有打春的“打牛”和咬春吃春饼、春盘、咬萝卜之习俗等。
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我国历朝历代的迎春仪式隆重而浩大。此时的立春已经超过了农历24节气只标示节令与气候的功能,而是已经被当成一个节日了,因此在历史上便演化出了许多围绕立春而举办的活动及民俗,如“春娃”、“春鞭”、“春卷”、“打春”、“春酒”、“春牛”等等。
咬春是指立春日吃春盘、吃春饼、吃春卷、嚼萝卜之俗,一个“咬”字道出节令的众多食俗。春盘春饼是用蔬菜、水果、饼饵等装盘馈送亲友或自食,称为春盘。
但立春,民间也有一些忌讳。
1、立春之日不看病,倘若看病就意味着一年都没有好运气。这个说法不过是想讨个好彩头,就像大年初一不看病一样,小毛病耽误一下倒也没有什么。
2、立春之日不理发,理发则不吉利。俗话说:发乃人身之草木,立春回暖,草木出生,刚出生的草木去损害,这是不合天地运行草木生长之理的。再有,一年365天,为什么非要选在这一天去理发呢?
3、立春之日不能躺着,要坐坐或者站起来走走。都说春暖大地,这是万物初始的时候,人也应该有一个好的精神面貌来迎接春的复苏。建议大家去田间或者公园走走,吸收新鲜空气,感受活力与自然,为自己的新年讨个吉利。
4、忌讳吵架、不口出污秽言语、不要做口舌之争,和和气气,喜迎春之至。新年新面貌,一个好的心情,好的开始才能迎来来年的和和美美,顺顺利利。
5、立春之日莫搬迁。很多人都应该知道,搬家不要选择在四立八节之上,因为这是气节交接之时,气息驳杂,搬迁自然不宜,一年之始,不宜动荡。
一年之计在于春,在这万物复苏的季节,愿病毒消融,人间皆安。愿山河无恙,华夏昌隆!让我们心怀希望远离病苦,早日战胜疫情。
立春,一切都在慢慢地复苏。面对疫情,更应谨慎,出门戴口罩,勤洗手,不要随便揉眼睛,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聚集。
春天来了,一切都会过去的,一切都会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