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记带书,只能在kindle中购买电子版继续昨天的阅读。好消息,我读完了,又有了新的感悟。坏消息,上一篇文稿被锁定了,估计是出现了敏感词语。
今天聊聊“群体”这个概念。
一般而言,“群体”指的是聚集在一起的个人。但在心理学上,“群体”一词有着截然不同的定义。所谓“群体”,必须具备一个首要特征,即自身个性的消失,同时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部采取同一个方向,形成一种集体心理。
特别提醒,下文中“群体”均指心理学范畴的定义。
基于群体衍生的群体特特性,导致群体中个性的消失。这我深以为然。
无论构成这个的个体是谁,无论他们的性别,学历,职业,智商等等是否相似,一旦形成了一个群体,就获得了一种集体心理,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行为都会趋向统一,并且会变得与他们独自一人时截然不同。简而概之:从众心理。
在群体的氛围下,会出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个人的智商将会被削弱,个性也被削弱了。正如书所说的,异质性被同质性所吞噬,让无意识特质逐渐占了上风。
一个高智商的个体,在形成群体之后,其智商会变低。这也是为什么群体完成不了高智商的工作,只有个体才行。
那些涉及到大众利益的决策,通常是由一群高智商的集体讨论形成,但即便他们的智商再高,这群人的共同决定也并不一定就比普通个体高明。事实上,群体中累积起来的只有愚蠢,而并非天才的智慧。(感觉这话由说重了)
这对我们目前普世价值观有很大的冲击,尤其是倡导集体智慧的中国人。
群体的第二面:群体情感,作者认为会走向极端。
这个论点上我一直没有特别清晰地想明白。为什么一旦形成群体,个体会变得更倾向本能支配。我的理解大概是如此:群体在智力上低于个体,以至于从感情和由感情主导的行为上,群体会比个人表现得更极端,这取决于环境,取决于群体所接受的暗示的性质。
那环境又是什么呢?影响群体产生行为的思想和信念的环境有什么组成?……
好吧,我卡文了,只能明天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