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观看一些主持人节目,发现有些主持人在镜头前很做作,不真诚。于是便有一种感受——无论学习多少专业知识,无论掌握多少主持技巧,如果在镜头前不真诚,那都等于白搭。可是,如果我想要写一篇学术论文来表达这个观点,我该怎么写呢?我为什么会感到别人的“不真诚”呢?如何去区分真诚和不真诚呢?我凭什么说一个人真诚、另一个人不真诚呢?应该有怎样的判断标准呢?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好久。
前天上午的“播音主持作品赏析”课上,刚一上课,我就先让上节课在课堂上体验了模拟文化竞技节目主持的两位同学发言总结自己的表现。常静的回答给了我一些启发。她一边用手笔划一边说。大致意思是,感觉自己的声音已经到达了一个很高的线,而自己内心的情绪还处于一条比较低的线。
当时很多同学都不知其意,但我突然想到,这不就是我之前总给她说的,她的主持中有太多“表演”的痕迹吗?
其实,主持中的“表演”痕迹,说白了就是一种“不真诚”。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你认为自己在某场主持中的情绪应该达到某种程度,但自己内心的情绪并未达到那个程度,这时,就会通过外在的有声语言的形式来让自己“假装”有了那个程度的情绪。这也好比我们平时所说的“皮笑肉不笑”。这样一来,超出自己真正情绪高度所能承载的那些声音形式,就是“表演”出来的,而这些表演,则因为并没有“声情并茂”,而让人感觉“假”,感觉“不真诚”。
找到了“不真诚”的原因,也便似乎能够找到一些解决“不真诚”的方法。比如,可以想办法调动自己的情绪,也可以在上调情绪程度的同时适当降低声音情绪,让“两条线”无限趋近。
现在的问题是,还是不清楚判断真诚与否的依据。如何判断“真诚”和“不真诚”?这似乎是一道“走心”的考题,我们能够感受到真诚或不真诚,但是没有具体的数据可以让我们明确地、理性地、肯定地去判断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