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领会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历史必然
2025 年 10 月 1 日出版的第 19 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人民网。这篇文章从多个维度深刻阐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历史必然性,为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了科学指引。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有着深厚的历史根基,各民族血脉相融是其鲜明特征求是网。中国辽阔疆域自古就是多民族共生共居的舞台,先秦时期就形成了以炎黄华夏为凝聚核心、“五方之民” 共天下的交融格局求是网。秦汉以降,汉民屯边、边民内迁,历经多次民族大融合,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等佳话流传千古,各民族通过通婚、经贸、迁徙等方式,形成 “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 的格局,血脉联系千丝万缕求是网。这种深厚的历史渊源,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的基石。
各民族信念相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内生动力求是网。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秉持“六合同风,九州共贯”“天下大同” 的理念,把大一统看作是 “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求是网。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近代以来,面对亡国灭种的危机,各民族共御外侮、同赴国难,维护国家统一的信念愈发坚定求是网。这种共同的理想信念,如同一条坚韧的纽带,将各民族紧紧凝聚在一起,推动着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断向前发展。
文化相通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灵魂所在。中华文明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兼收并蓄求是网。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从“洛阳家家学胡乐” 到 “万里羌人尽汉歌”,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中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求是网。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它让各民族在精神上有了共同的归属,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经济相依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物质基础。历史上,我国各区域生产方式各异,但经济互补性强、依存度高求是网。中原农耕区与边疆游牧区、渔猎区等通过茶马互市、绢马互市等形式,实现了需求互补、互利共赢,形成了难以分割的经济共同体求是网。这种经济上的紧密联系,不仅促进了各民族的发展,也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实力,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各民族情感相亲是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坚强纽带求是网。尽管历史上各民族之间有过斗争,但和谐共处、手足相亲始终是民族关系的主流求是网。凉州会盟、土尔扈特万里东归等事件,彰显了各民族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结求是网。在当代,“闽宁模式” 以及援疆援藏、脱贫攻坚等过程中涌现出的无数感人故事,更是生动诠释了各民族情感相亲、守望相助的兄弟情谊求是网。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在新的时代征程中,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这篇重要文章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团结带领各民族共同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