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顶一万句》这本书的上半部,是比较吸引我的,我一直带着欣喜的感受去阅读它,也一直在推荐给朋友。
在上部《出延津记》里,杨百顺出场不久,为了逃避子承父业做豆腐,他先后做了喊丧(未实现)、剃头(未实现)、杀猪、染坊挑水等工作。为了安身立命,我觉得他已经很努力很用心了。可惜阴差阳错,每份工作都好景不长,以失败告终。
我暗暗为他叹息。直到遇到神父老詹,老詹为了传教给杨百顺,给他换名为杨摩西。
对于摩西和《出埃及记》,我有点恍惚的印象。再次查网,果然,摩西就是《出埃及记》的主角,是他带领希伯来人逃离埃及奴役,历经艰险抵达应许之地——迦南(现在的巴勒斯坦),建立了古犹太国。
上半部取名《出延津记》,那么换名后的杨摩西,是不是也会像摩西一样由此开启一生的传奇之旅呢?或者像那些走西口的巨商一样,走出延津,取得辉煌的成就呢?
我是个喜欢猎奇的人,我也祈祷百事不顺、勤勤恳恳的杨百顺换名后要走好运了。带着美好的宏愿,我满怀期待看下去。
在他又继续做了破竹、大街挑水的工作后,果然似乎开挂了。在一次元宵庙会上,他被临时顶替扮演阎王,被县长老史看中了,得到一份在县长院里种菜的工作。身份虽然还是卑微,但好歹是县政府的一员。
接下来他又被一个开馒头铺的寡妇吴香香看中,入了赘并改名为吴摩西。吴香香看中的只是吴摩西县政府的靠山,随着县长下台,靠山一倒,吴摩西在家地位更为卑微。只有吴香香五岁的女儿巧玲和他要好。
随着吴香香和老高的奸情败露出逃,吴摩西踏上了“假找”妻子之旅,却把巧玲弄丢了。
直到他对找巧玲死了心,又无意中看到吴香香和老高流落街头还相亲相爱,他便彻底伤了心。
从此,吴摩西真正走上了一条孤独的救赎之旅,改名为他最崇拜的人“罗长礼”,直至寻到一个让自己内心不再悲伤的地方才停留下来,就像书中的汪先生一样。
杨百顺——杨摩西——吴摩西——罗长礼,这四个名字的变换,却是同一个人物的成长史。这是《出延津记》的上部的大致情节。下部《回延津记》的人物主线换成了巧玲的儿子牛爱国。
吴摩西一生的境遇并没有如我所愿,辉煌腾达后衣锦还乡,而是找了个让自己心安的地方结婚生子平淡度过余生。
人生在世,建功立业固然重要,但心灵的安放,却是每个人一生最重要的命题。这大概就是人类需要探索的那个终极哲学问题“你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苏轼在《定风波》中写的那句“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轼所说的“吾乡”,我想无非就是“心灵的回归之地”。但凡世间事,“心安”才是前提。
看完上半部,想到此处,我心释然。世间荣华富贵、功名利禄,哪里比得上拥有一颗淡定从容、随遇而安的心。唯有心安,才能感受到世间之美,才能笑对人生。
杨百顺的心,终于找到安放之所,即使籍籍无名平淡一生,如此结局,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