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余华,说要怎样才能成为作家,他说首先要让你的屁股和椅子建立起友谊来,你要能坐得下来,能够长时间坐在那里。然后就是开始写,不要等想好了再写。
为了这点友谊的建立,我不知道花了多少心思来布置每天要坐的这张椅子,不仅买来喜欢的花色椅套将它包裹起来,让它看起来华丽特别,还买了深色凉席片来降低椅子和屁股的温度,舒适实用。
当然,友谊建立起来后,并不代表能成为作家。
只是已经安坐了下来,看多了别人写的文字,久而久之自然会想要写点什么。这种想法一旦蔓延开,很难收回来。
我们第一个好奇的人一般是自己,于是开始关注自己真正的需求和欲望,开始审视自己到底擅长什么,哪些才是生命的重中之重……
这是了解自己的第一步,看见自己,然后想写,发现写不出来几句话,于是对着空白页开始恐惧,完全不知道写什么,然后自嘲说,我又不是作家,折腾这玩意干嘛?
了解自己戛然而止,但我们依然需要尝试。
这和要不要当作家无关,更是和能不能出版书籍无关。
除了作家才能写出的“文学”,文字还有很多别的责任,例如传递信息、自我探索、共享知识等,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后者可能更重要。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过载的时代,太多信息蜂拥而至,主动找上门,也不管我们是否愿意,直接瘫在那里,激起我们本能的好奇。
我们的大脑通常被各种各样的声音干扰,弄得一团糟,我们实际上听不到任何声音,更不需要这些声音,但它们总是存在。
如果你曾经练习过冥想,被要求不去想任何东西,你就会知道什么也不想也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据说,一个人每天平均会有大约7万个想法,这些想法就像森林里的猴子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永不停止。
我们的大脑像一条巨大又嘈杂的高速公路,每天有无数车辆经过,写作练习可以帮我们消除头脑中额外的噪音,让它变得像乡村的道路一样宁静。
是的,写作的前提条件是要安静,至少是你的内心要安静下来,而安静能带给人们智慧。
写作练习能把我们一生中想做的事情串联起来,看见更真实的自己,洞悉更深入的一切。
这对于很多人来说恰好是可怕的,更接近自己的内心后,会听见平时听不见的声音,比如不想做现在的工作,或者不想住在那个大房子里面……的确让人感到焦躁和挣扎,此时,成长正在发生。
听见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了解自己的最好方式除了通过写作,很难再找到别的方式,写作是自我探索,他人反馈更多是聊天。
聊天时,话语随口而出,又随风而逝,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去了解自己终究是片面的,哪怕是职场上的书面评价,也充斥着利益和客套。
然而文字要落在纸上,我们尝试将心中所想用文字写出来排列在一起的过程已经完成了思考和文字的组织,完成了余华说的可以成为作家的标准。
哪怕一开始想法不完全确定,或者是分散的,也无需担心,重要的是它们的出现和流动。文字会引导我们走向想去的地方,然后勾勒出地图,通过客户的反馈来迭代。
如果我们是生产者,尝试创建个人商业模式,探讨“我是谁”和“我如何满足市场的需要”时,就需要回答更多问题。
写作可以回答这些问题,还是以尽可能深入的方式。
如果回答这些问题没有时间限制,我们就有了在不同的日子里去回答并回顾这些问题的自由,因为每天的心情可能都会影响答案。
随心而答,如果一开始没有多少想法,也没有关系,了解自己是一项终生的任务,越早开始就越能全面了解自己。
留出专门的时间,保持平静的心态,在一个没有干扰的地方,不断完善自己的答案。最终,这个能把问题写清楚的人,一般也是可以去执行的人。
写作还可以疗愈,迫使我们和自己的想法保持距离,并以一种可读的方式将它记录下来,最后改变我们看待自己和他人的方式。
从网上找来这样一句话,“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什么意思呢?是说伏藏甚久的事物,一旦显露出来,必定飞黄腾达;太早开发的事物,往往也会很快的结束。
如果有些事情第一次尝试就成功了,未必是好事,也许是一种变相的诅咒。
因为在没有足够的积累之前,会让人认为自己是无懈可击的,这无疑增加了未来的风险。
写作这件事情往往需要大量的练习,适合晚成,急不来,也不应该急。
写作的目的不能只是为了流量、稿费或虚名,它实际上是一个人认识自己和认识真理之后的独白。
事实上,这是可以习得的最佳习惯之一,因为它将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专注于我们的目标,规划好我们的生活……
没有什么比过好自己的生活更重要的事情了。
并不是每个人都要立志写出伟大而又经典的小说,但是人人都有想把自己故事讲给别人听的愿望。
在这庸庸碌碌的一生中,对我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一种记录和觉悟,带着好奇心持续写下去,看看会发生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