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题目的时候我心里已经有了答案,因为我就不会读书。
我读书从来都是挑自己喜欢的书读,涨知识的书到目前就仅限于小学时候读《十万个为什么》。所以经常是看完一本小说会纠结于下一本书看什么,即使手边有书,但是自己没有兴趣也是不看。要不就是看了一半,因为别的事儿不看了扔到一边。
导致自己参加写作群两期之后因为知识储备不够,阅历也不丰富,时常陷入到为每天的作业抓耳挠腮。前些天看二美姐在群里组织的活动,“分享自己正在看的书,并说明分享的理由。”看了大家分享的书,都是我不喜欢看的,但是都是涨知识的书。
不由得感慨:难怪自己差群里各位小伙伴们那么多,这是有原因的。自己平时积累太少,而写作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只有量的积累,才能质得飞跃。要想继续写下去,自己得像群里小伙伴们一样多看书,多看对自己有用,涨知识的书。毕竟良药苦口,任何好的东西,往往都是苦涩难懂的。
所以,这几天逼着自己在看常书欣《余罪》的同时,作为一个财务工作者的我,开始看和自己工作沾点边的经济类的书《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
这本书是新制度经济学鼻祖、产权理论的创始人、102岁的诺贝尔经济学家得主科斯讲述的一个有着中国特色的独特故事。
因为在过去30年里,中国从一个市场和企业精神被禁锢而贫困潦倒的国度,成功地转型为一个市场开放、私企盛行的全球经济重镇。改革伊始,中国领导人痛定思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坚守社会主义立场的同时,官方和民间改革并举,共同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向世人揭示这一切的来龙去脉。它展现给读者中国走向现代市场经济的曲折险途和波澜历程。作者以实地调研为基础,参考国内外众多文献,根据多年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跟踪观察和对市场经济的长期理论思考,直笔而书,成就中国改革一家之言。
除此之外,对于一个九零后而言对改革开放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历史课本中的认识。而这一本书却又很多的干货是平时看的历史课本上没有的。
例如,改革开放时候的的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包产到户是安徽小岗村的改革,并且是教科书中的典型范例,也是官方认可的在农业改革中实行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的开拓者。但实际上最早实行包产到户的地方是四川省蓬溪县群利镇一个名为 “九龙坡”的小山村。他在1976年就开始实验了,比安徽小岗村早了整整两年。两者唯一的不同的是,一个农民自己发起,另一个是村干部发起。
除此以外,这本书除了讲述一些经济学专业知识以外。对当时发展背景的描述也是很富有人文性。深刻刻画了当时在摸索中的中国经济和当时人们思想束缚没有完全打开的顾虑。
上文说的四川省蓬溪县群利镇“九龙坡”的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包产到户的探索,当时九龙坡村是其所属群利公社中最穷的贫困村,也是该地区有名的“乞丐村”。1976 年9 月的一天晚上,公社党委书记邓天元召集一小群干部商讨如何提高粮食产量。经过漫长而激烈的辩论后,他们一致同意采用包产到户的方式来尝试解决在集体耕种中困扰大家已久的经营和激励问题。他们意识到面临的政治风险,于是决定先把处在边角的土地分配到其中两个生产队的家庭,其余地方则仍然保持集体耕种不变。
那一年,那些边角耕地的粮食产量比集体耕种的肥沃土地的产量高出了3 倍。第二年,更多的土地被划分为“试验田”,更多的生产队加入了包产到户的行列。在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之前,包产到户已经遍布整个公社,而当地政府还被蒙在鼓里。1979 年,县政府召开了一个会议讨论粮食增产问题,邓天元将九龙坡村成功的秘密公之于众,并得到了县委书记的支持。紧接着第二年,农林部派出了一个调查组下到九龙坡村。调查组负责人名义上对包产到户的做法提出了批评,但对邓天元在提高粮食产量上做出的贡献表示了赞赏,甚至还提议考虑把九龙坡村作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试验基地。
可想而知,如今被我们当成改革开放成就之一的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当时所处的背景环境是多么的艰难。
而这本书之所以有这么真实描述,达到这样的表达效果。我想除了作者是一个外国人所处的视角不同,正是视角不同才能更加客观的战线中国经济的发展。刚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一度觉得这本书怎么出版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不了万里路就读万卷书吧!
看来真的是写作素材是从书本里来的,以后除了看小说之外,要多逼着自己看看这些涨知识的书。这样不停的读下去,才能更好的写下去,成长下去。
愿我除了沉迷写作不能自拔以外,还能沉迷书海无法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