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名不见经传的书,本来以为是蹭电影名字热度的散文故事集,最终深深打动了我,最开始是听完的,接着是连着看了两遍,太触动了。它是那专为我们这种贫苦出身的农村孩子懵懂写的回忆录。它记录了太多我们感同身受的场景,写出了太多我们走过但没法用文字书写的遗憾情绪。
作者话梅老师,还是南阳人,也算是自己河南老乡,她的经历就是一个传奇,抱养的弃婴,在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贫穷家庭里却接受到足够的温暖和爱护。她是一个天使宝贝,在那样的环境下吸收和继承的都是周围人的善良和优点。比如奶奶虽然霸道不讲理,甚至对自己几个亲生孩子亲疏有别,甚至有些冷血。但是为人坚强自尊,对这个弃婴也是怜爱有加,庇护其健康成长。作者坚强和果敢,有主张的性格源头应该就是拜这个老人所赐。
再者就是她的父亲,那个让人心疼的庄稼汉子,两次婚姻都有遗憾,被第一任妻子背叛,和第二任妻子学会相濡以沫却没法再有自己孩子,生活的不如意,母亲的根深蒂固的偏见让他一直活在自卑里,但是他始终用爱和孝回馈着。他对母亲始终是讨好和感恩的,他看似逆来顺受的性格,让他显得窝囊但是却也温暖可亲,因为他是那个时代众多父亲的代表。作者的善良和淳厚应该是从父亲哪里继承的吧。
还有作者那个苦命的母亲,被父亲600元钱买的第二任媳妇,她善良懦弱,博爱勤勉,她为作者支撑了童年的温暖,屏蔽了少年的风雨。最后无奈改嫁也是为了让作者圆梦大学,用卖身契般的牺牲为孩子做最后的付出。
让人欣慰的是作者是一个优秀善良的人,且文字的天赋让她跨领域找到自己热爱且能安身立命的砝码。擅长驾驭文字的人是幸福的,能将之作为事业和饭碗的人无疑更是幸运的。任何经历都是财富,总会在未来有一天滋养自己。当然先苦后甜的人生是好过先甜后苦的生活的。
作者蜻蜓点水故意忽略掉自己求学和努力的影子,但是透过文字背面又可以脑补出她求学的不容易,能从那样环境突围出来上大学的不易。能跳脱大学专业转行文学创作的不易,能面对家庭困境最后事业亲情兼顾的不易。这中间她肯定困顿过,做过很多艰难的抉择。但是她最后都赢了,赢得那么让人心疼,赢得那么让人拍手称快。
整本书看完特别有一种想见见作者的冲动,,但是搜遍全网,没有找到她的公众号视频号,关于她的报道也很少,最新的也就是一篇新书发布会和登顶珠峰的百科文章,虽然发现她更优秀的领域,还是感觉很遗憾。希望以后她能出更好的作品,能在互联网流量的加持下活出更完美的人生。
这本书之于我是一本自传体小说的感受,它美在真实,它那种经历苦难不言苦难的力量治愈了多少有相似经历的人。尤其是人到中年的农村突围的80后们,在时代的浪潮里摸爬滚打,陷入生活困境迎面中年危机的我们。这本书可以给我们继续前行的力量和勇气。感恩遇见这些文字。#文字疗养#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