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我们总是会对他“三起三落”的政坛生涯津津乐道,虽然过程“三落三起”,但他的人生最终毫无疑问是个功成身退的喜剧;北宋时期同样也有一位政坛生涯大起大落的人,与总设计师不同的是,他的人生大起大落最终却是以悲剧收尾。他就是推动宋辽签订“澶渊之盟”,为北宋取得百年和平的一代贤相寇准,如此功绩为何最终还是落得个悲惨结局呢?让我们回顾他的坎坷一生。
一.宋之魏征
寇凖(也作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一带)人。出生于北宋名门,他的祖先最早可追溯到西周。寇家远祖苏岔生曾在周武王时期任司寇,因有大功故而被赐姓"寇"。而寇准的父亲寇湘是五代时期后晋的状元,后因功被封为莱国公。
有位"博古嗜学,善于诗文"的父亲,寇准耳濡目染下自然也就少年成才,年纪轻轻就"通《春秋》三传"。太平兴国五年,仅十九岁尚未及冠的寇准就金榜题名考中进士,其后仕途一路顺畅,三十岁时就已经在大宋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担任枢密副使了。前30岁仕途确实一帆风顺,但后面就坎坷一生了,究其原因的话可能跟他的性格有点关系。
寇准性格刚直,因为敢于直言进谏而得到了宋太宗的信赖和倚重。有一次,他向宋太宗汇报工作,结果和太宗意见不合把太宗气得要离席而去。这个时候寇准居然直接跑过去拉住太宗的衣服不让皇帝走,劝太宗听完他的意见后处理完政事再走。
事后,宋太宗忍不住感慨:“我得到寇准就如唐太宗得到魏征一样"。
然而这事从侧面也反映出,寇准行事过于直接,缺少迂回的策略,这样的性格也为他一生大起大落埋下伏笔。
二.领导面前吵架,第一次起落
年少成名,加上寇准本身又是一个性格张扬、脾气倔强的人,因此工作中他和年龄大他二十多岁的另一位副使张逊矛盾越来越激化。终于有一天,张逊暗中让他的一个嫡系部署王宾把寇准告到了皇帝那儿,说寇准下朝回府时,有一个狂民拦住他的马三叩九拜,大呼万岁。
寇准被皇帝召来后辩解说他当时与温仲舒一起骑马并行,而王宾却只上奏弹劾他一个人,显而易见是恶意中伤、别有心思,并且指出张逊是背后指使之人。就这样,张逊也被叫来对质。寇准和张逊这一对冤家仇人相见,分外眼红,顿时就跟市井无赖一样吵起来了,完全忘了领导就在旁边坐着。于是后果很严重——张逊被连降三级,寇准被贬为青州知府。
但是还好,寇准本身能力很强,宋太宗把他逐出京城后很快就后悔了,因为寇准确实是跟魏征一样直言劝谏的,对一个要做明君的宋太宗而言不可或缺。于是一年后寇准就被调回了京城还升了官——参知政事。
然而,这对君臣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就此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不久之后,寇准又把皇帝他老人家给惹火了,事情是这样的。
三.强势顶撞领导,第二次起落
当时有个和寇准关系不错的官员叫彭惟节,一开始他位居冯拯之下,后来两人同时升为员外郎,成了平级,但冯拯仍习惯性地在公文奏章上将自己的名字排在彭惟节之上。本来寇准就一向对冯拯不满,于是就有了理由借题发挥——以上级的身份对冯拯提出了批评。
没成想冯拯也是个强势的人,他不甘示弱,于是向皇帝上书弹劾寇准。宋太宗把寇准召来询问。寇准自认于理无亏,做出一副要与皇帝论争到底否则决不罢休的架势。宋太宗虽然欣赏寇准的能力与魄力,却也实在忍受不了他无视尊卑、咄咄逼人的态度,一怒之下将其贬出京城,到邓州做了知州。
不久,宋太宗去世,太子赵恒继位,也就是宋真宗。宋真宗感谢寇准当年的推选之恩,将他从邓州召回京城,任命其为尚书工部侍郎。
四.人生高光,主战抗辽,签“澶渊之盟”,第三次起落
宋朝新君初立,北方的辽国趁机发动战争,连续两次在高阳关大败宋军,大宋朝野上下为之震惊,当时就有些大臣主张避敌甚至建议皇帝迁都江南。
国家生死存亡之际,寇准在毕士安的推荐下入阁拜相。寇准是坚定的主战派,他不但自己去抗辽还劝导皇帝去前线亲征,宋真宗还真有魄力,真的亲临前线鼓舞士气,就这样宋军兵精粮足,士气旺盛打退了敌人的一次次进攻,最终双方按照宋朝提出的条件在澶州城下签订了“澶渊之盟”,由此为宋辽边境取得了一百多年的安定和平。
主战的寇准赢得了胜利,威望如日中天,这自然引起了主逃派的“羡慕嫉妒恨”。主逃派的头子王钦若是个心机颇重的家伙,他不和寇准发生正面冲突,却在背地里向宋真宗展开了心理攻势。
一天,王钦若找准时机对皇帝说:“陛下听说过赌Bo吧!那些赌徒在银子快要输完的时候,就会把身上所有的财产都押上去,赢了,咸鱼翻身;输了,家亡人散,这就叫“孤注一掷”。陛下在澶州时不过是寇准手里的一个“孤注”罢了。宋真宗一时糊涂,竟然听信了王钦若的谗言,对寇准的态度一落千丈。
王钦若一看他的毒计在皇帝那儿奏了效,就指挥他手下对寇准展开了进一步攻势,结果一年之后,寇准再次被罢相,被遣派到陕州去做知州。
五.奸人利用,万劫不复,客死异乡,第四次起落
寇准在地方上待了十三年,直到公元1019年才迎来转机,然而就是这次转机把寇准推上了万劫不复的境地。
这个转机就是,当时有个叫丁谓的参知政事推荐寇准回朝拜相。丁谓本身就不是个好人,权欲熏心、工于心计,那么他为什么要将寇准推上相位呢?其实他只是想借着寇准的声望来改善自己的臭名声,然后找个机会取而代之。这期间还出过有名的典故——“溜须”。
说的是有一天,寇准、丁谓等朝廷重臣在开完会后一起用餐,寇准的胡须上不小心沾上了一点汤汁。丁谓看到后,赶紧起身帮他“溜须”(擦干净胡须),寇准半认真半开玩笑地说:“参政,国之大臣,乃为长官拂须耶?”此话一出,在场众人除丁谓外都大笑不止。丁谓臊得脸红脖子粗,暗暗发誓日后逮住机会要把寇准往死里整。
没想到丁谓的机会很快就来了。
当时宋真宗已经病体沉重,朝廷大权被精明强干的皇后刘娥掌握了。丁谓见风使舵,使出浑身解数取悦刘皇后,很快获得了女主子的宠信,成了最有权势的大臣。以寇准为首的老臣们不满女人听政,就想借着弹劾丁谓误国让刘皇后把权力转交给太子。刚好这个时候,与丁谓有仇的大太监周怀政策划了一场政bian,打算将太子推上皇位,但可惜被丁谓等人提前绞杀。
丁谓趁机向寇准展开了攻势,他诬陷寇准也参与了密谋,于是寇准再次被赶出京城,而且被贬到了离京几千里的瘴疠之地——湖南道州。
然而,丁谓还嫌道州不够远,两年后,他又撺掇刘皇后把寇准贬往离京城更远的和海南岛仅隔着一条海峡的雷州。
一年后,花甲之年的寇准在忧病交加中逝世在当地百姓主动为他盖起的寓所内。也就在这时,刚刚继位的宋仁宗发来了圣旨,要将这位老臣安排到离京城近一些的衡州任职。遗憾的是,一代名相已经遥望故乡含泪长逝了,他再也不需要为那起起落落、沉浮不定的为官之路欣慰愉悦或者悲凄哀抑了……
六.后记
寇准病逝后,他的妻子向朝廷请求允许他回故乡安葬。仁宗同意并给了他们一笔资金,然而毕竟补助有限,行至半路的时候资金就耗尽了,其妻只能将寇准就地埋葬在洛阳。直到十年后,寇准才在朝廷的帮助下真正回到了故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