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肺活量》教学反思2023-10-20

一、游戏导入,方法前置

拖音游戏,任选两个同学,玩拖音比赛,有几个班级选的学生时间差距比较明显,有几个班级中途笑场等影响较大,多做几次后比较浪费时间。在引出肺活量后根据体育课测量肺活量的经验,教教老师“怎么测”肺活量比较大。学生很能说,吹之前先“深吸”,气“慢慢吐”,要“一口气”中断的话就结束了。方法由学生教老师,比放在后面环节,老师教学生,要好一些。

二、深度探究,真正研讨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放大了数据交流研讨环节,数据汇报以坐标轴的形式,分别选取这个班学生最小的肺活量值,和最大的肺活量值,现场绘制坐标图,让男女生分别拿一种颜色的磁铁上台贴数值,让学生根据数据结果分析:

1.看着这些数据,得到哪些信息?

学生会从男生肺活量比女生肺活量大,哪个肺活量的人数多等多个方面分析,这个坐标图还是比较清晰,学生都很会分析。

2.肺活量最多的同学是谁,他们肺活量真的有这么大吗?证据是?聚焦数据的准确性以及运动和肺活量的关系。

3.肺活量最少的同学是谁,让他增大肺活量,有建议吗?

在上课的过程中,我补看了姜向阳老师每月研修《深度探究:实现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可能途径》,这个讲座对我影响很大。很多时候,我们只关注一个知识点,比如《液体的热胀冷缩》一课中,液体会不会热胀冷缩,《测量肺活量》一课中,我们的肺活量是多少。其实液体会热胀冷缩学生学之前就知道,肺活量完全可以一个机器来测,学生也测过,那么我们科学课上为什么要做这个事,显然--肺活量是多少不是本节课的核心。受到姜特的启发,我开始思考,本节课可以让学生深度探究什么,研讨什么。我把重点转向三次的肺活量数据的处理。按照常理,三次数据,应该取最大值,但是这个是基于学生都准确测量的情况,但学生的能力和水平,不可能每一次都准确测量,所以我开展了这一方面的研讨。

实验结束后,我随机选取几个同学的测量结果,一一请学生分析测量过程以及最终要选取的最终测量结果。比如,有同学数据是2000,2500,2750,学生分析在这个过程中不可能几次锻炼就肺活量增加那么快,应该是操作有误(空气没排干净),所以该学生的肺活量应该选取最开始2000 这个数值;有同学数据是2250,2000,2000,这个第一个是2250,说明有能力吹到2250,应该选取第一次,而不是最多出现的“2000”,多次分析以后,学生都会"排除错误的数据,以后选最大的一次为最终结果“,这个处理数据既相对科学,又相对准确,为之后的全班性的讨论做好铺垫。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