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文体,文本同末异。
中国文论的诗性智慧、诗性精神是靠诗性的言说方式给呈现出来的。本同末异就是一种诗性。“本”是树的主干,末是树的枝叶。中国文学是一棵参天大树,枝繁叶茂,千姿百态的枝叶花果是从同一个主干上面长出来的。中国文学的基本问题,抒情言志是相同的,它们的体不一样。
曹丕的体有两个含义。一个是风格,还有一个是体裁(诗歌、小说、散文等)。曹丕的文体说一个突出的贡献是对文学体裁和文学风格的分类,体裁分为八体,风格分为四类。
1,四科八体
“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奏(朝廷的议事)和议(议事的公文):朝廷公文,事关国家大事,所以要典雅。
书(诸子之书)和论(论说文):论说性文字,要讲道理,有说理性。
铭(铭刻在器物和石碑上的纪念性文字)和诔(记述死者德行的文字):纪念性文字要真实。
上面六种文体是实用性杂文学,诗赋是纯文学。把诗赋作为纯文学独立出来是曹丕首创。曹丕的诗赋欲丽标志着中国纯文学独立的开始,是一个文学独立的宣言。
诗赋欲丽即语言要美,纯文学对语言有特殊的要求。但是语言为什么要美?曹丕在《论文》没有解答这个问题,西晋陆机在其《文赋》中回答了这个问题,即“诗缘情而绮靡”。诗歌是要抒情的,因情感而美。陆机在曹丕八体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两体。“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徹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
2,备善与相轻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在曹丕那个时代文人相轻很常见,他以“班固和傅毅都是大文学家才能不分伯仲,但班固认为傅毅写文章不知节制,散漫冗长”为例,批评班固,认为文人不能相轻,因为文学体裁非常多,同一个作家一般情况下不可能擅长所有文体。以己所长去看轻别人不擅长的文体,这是不公平的。同时与文气有观,你是阳刚的不能看不上别人的阴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