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山转水转佛塔,只愿带着虔诚之心走向朝圣之路,只愿以虔诚之心,祝愿天下所有人。
上路即结束。没有后悔,没有怨言,每一次跨步都是脚踏实地,每一次磕头都是心地虔诚;每一次俯身都为世人赎罪,每一次起身只愿佛陀宽恕。
带着虔诚之心看完的电影冈仁波齐,一行十一人,历经一年,跨过2000公里,磕头数十万。
最感动的不是旅途,而是开始。每一个村民加入的时候,都只说了一个字:好!一个孕妇,一个小女孩,一个只有残疾的男孩,一个老者,七个成年人。一个好字,便准备上路,没有想过能否走完,没有想过遇到什么困难,因为他们始终都是平常心。
没有坚持,没有持续,除了相互加油,即使他们装着他们的帐篷等所有用品的拖拉机被别的车撞坏了,他们没有让别人赔偿。离圣山远离家更远,没有人泄气,卸掉车头,男人拉着车,女人继续跟着磕头。每走一段路男人都要返回到上一个磕头的结束点继续磕头。
就这样,遇山转山磕山,遇水淌水磕水,直到最后,一次他们的朝圣之旅,第一次自己的信仰理解。
冒出一个念头,为什么我们做一件事情?总是要谈到坚持走下去,总是要谈到如何持续才能做完,总会去八卦遇到的困难。为什么没有像朝圣之旅那样带着信仰就像每天吃饭喝水,呼吸空气一样去做事情。因为我们吃饭喝水呼吸空气,总不需要我们坚持去做,总不需要我们持续的去做。
成长也是如此,为什么需要坚持?为什么需要持续?难道成长是别人强加给自己的吗?不是,既然不是该如何做。就像朝圣一般把成长也当作自己的朝圣之旅。只需要像每一次跨步那样虔诚,每一次磕头那样虔诚,成长,就入圣山,我们终究会到达。
这个类比不太不正确,成长,不是到达圣山,而是每一次跨步,每一次磕头。
对于那些始终持续学习的人,别人总会问他们一个问题:
你为什么一直学习,一直学习,到底在获得什么?
就好似有人问我们为什么一直写作,一直写作到底在获得什么?
最好的回答:其实是没有回答,因为没有做到以前,别人都只是以为我们在装,有一句话说:我们装一辈子,装到临死的时候,别人就信以为真了。
如果别人真的要一个答案,看完这部电影就或许有了答案。学习,写作就是我们的修行,就是我们的朝圣之旅,每一次下笔犹如俯身,每一个字的完成犹如磕头,每一次的离开就如起身。
每完成一篇小小的习作,就犹如我们到达一次圣山,就这样,每一次写作就是我们的朝圣之旅。一旦开始就没有终点,因为我们只有虔诚。
虽然达不到列夫托尔斯泰那样的高度,虽然没有仓央嘉措那样转山转水转佛塔,但我们有着列夫托尔斯泰对写作那样的热爱,留着仓央嘉措那样的虔诚。
没有好与不好,有平常心。
当别人告诉我们如何写能写得更好,如何写能对别人更有帮助。就犹如电影中一个老大爷对对男孩说磕头要磕得响,对小女孩说每一次磕头与磕头之间步子不要太多。本来就带着虔诚之心去为世人赎罪,如果能让自己更虔诚,愿意接受每一个路人的指点。
很久以前看过一部电影叫《转山》,当初就留下了一个念头:我以后也会去一次朝圣之旅。
在没有去之前,就让自己把写作当成一次心灵上的朝圣之旅。
如果有一天水到渠成,正如《冈仁波齐》电影开头一样,我们朝圣吧!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