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六年(1643年)三月十七日的那天夜里,当朱由检无奈地登上煤山,回望那座熟悉而又陌生的宏伟宫殿时,他是否会想起当年朱元璋站在南京阅江楼上一览天下的豪迈;又是否会想起当年朱棣横扫蒙古,横刀立马的那种霸气。
几个月前,李自成在西安,集结所有兵力,准备向京城出发,他将终结这已延续二百七十多年的帝国。在出发前,他发出了一道檄文,文中有八个字:“嗟尔明朝,气数已尽。”
对于上面的八个字,崇祯是认同的。其实他早就知道结局,他多次谈到命数,气数,经常对人哀叹:大明天下,奈何亡于朕手!知道结局(注:悲剧),也无法改变,却依然要继续,这就是人生的最大悲哀。或许在很多个绝望的晚上,他也会想到“奈何生在帝王之家”。但是他没有办法,其他人可以不干,但他不得不做,哪怕无法改变结局,他也得苦苦支持,只是因为他是皇帝,是这个帝国的主宰。
上台以前,憋足了劲要干掉那个死人妖,死人妖干掉了,又出来党争,后金入侵,看准了袁崇焕,要他出来上岗,一顿折腾,后金没能折腾回去,袁督师倒给折腾没了,本想着卧薪尝胆,忍几年,搞好国内经济建设,再去收复大好河山,结果出了天灾,又出来若干人等造反。调兵,干掉若干人等,若干人等被干掉,又出来了若干更狠的人(比如张献忠、李自成),再调兵,把若干更狠的人,又打下去,投降的投降,跑的跑,正准备一鼓作气……
清军打进来了。
好吧,那就去打清军,全部主力调到辽东,打个一年半载,好不容易把人熬走,后院又起火了,投降的不投降,跑进去的又跑出来。
很巧,又是灾荒,大荒,没法活,于是大家跟着一起造反。
这就是他的故事,真实的故事,而真实的东西,往往都很残酷。
崇祯并非一个温和的人,他很急躁,很用力,用今天的话说,叫用力过猛,但那个烂摊子,不用力过猛,只能收摊。
崇祯很节俭,他的衣服、袜子,都打了补丁,都是他找后妃打的,免费。
他工作很努力,每天白天上朝,晚上加班,据史料记载,大致要干七八个时辰(十四到十六个小时),累得半死不活,第二天接着干。
最不幸的是,他所有的不幸,都无法换来一个幸福的结局——他的努力,终究失败。但他依然尽心尽力、全力以赴、日以继夜、夜以继日、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不到长城心不死,撞了南墙不回头,往死了干,直到最后结局到来,依然没有放弃,直到兵临城下的那一天,依然没有放弃。
他是一个伟大的人。
那天夜里,他留下了这样的遗言:“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尸,勿伤百姓一人。”就走向了那棵树。
大明王朝,就这样,结束了。
洪武二十九年(1397),朱元璋已经步入古稀了,此时大明帝国的内部,也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战争造成的破坏已成为过去,经济得以恢复,国库渐趋充盈,朱元璋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这片饱经战火摧残的土地恢复了生机。
朱元璋对此也十分满意,应该说,他是一个好父亲,好祖父。幼年的不幸遭遇使得他不愿自己的子孙受苦。为了让继承人可以安心的统治天下,为了维持这种欣欣向荣的景象,他为自己的帝国建立了一整套完备系统,他坚信只要子孙们坚守自己创立的制度,大明帝国将永远延续下去 。他或许也不会相信多年之后,自己当年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会改朝换代吧。他虽然不凡,却也只是普通人,是历史长河里的一朵浪花,他可以影响少数人于永远,也可以影响少数人于暂时,但他无法影响多数人与深远。
从洪武到崇祯,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也是最坏的时代。二百七十六年的风雨里,有那么多的东西,比如天道,气数,道义,理想,热血,坚持,黑暗,杀戮,残忍等等纵横交错着,影响了演出这幕历史的人也决定了这个朝代的命运。“三杨“,于谦,徐阶,高拱,张居正,戚继光,杨涟,孙承宗,袁崇焕......这个朝代涌现了无数的忠臣,权臣,奸臣,佞臣,你方唱罢,我方登场。
当他们被时代的洪流推上了历史的舞台时,每个人都会有每个人的选择,但无论外界条件如何,总会有人会坚持光明,无所畏惧。他们知道这个世界的丑陋与污浊,被痛苦折磨的遍体鳞伤,却从未放弃对光明的追寻,依然坚定前行。他们,是真正的勇者!
结尾,就借用一下原著吧:
此前,我讲过很多东西,很多兴衰起落、很多王侯将相、很多无奈更替、很多风云变幻,但这件东西,我个人认为,是最重要的。 因为我要告诉你,所谓千秋霸业,万古流芳,以及一切的一切,只是粪土。先变成粪,再变成土。 现在你不明白,将来你会明白,将来不明白,就再等将来,如果一辈子都不明白,也行。而最后讲述的这件东西,它超越上述的一切,至少在我看来。 是的,这就是我想说的,这就是我想通过徐霞客所表达的,足以藐视所有王侯将相,最完美的结束语: 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但更多的,我觉得是了解世界,了解人性,学会如何生活,如何度过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