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读完的这本书,也尝试着写了篇读书体会,可是总觉得言之无物,不知所云,因此一直没好意思发上来。我气馁的发现,我费了那么长的时间熬完了这本书,竟然在脑海里剩不下一点印象。可是我又不甘于这样的毫无所获,因此今天在百度上重新搜索了解了一番曾国藩,并且以“他山之石”借鉴为自己的心得。
曾国藩是晚清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世人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褒贬不一。可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掀起了一股“曾国藩热”,好像每个成功的或者渴望成功的人都会自觉的捧起《曾国藩》,希冀着从其中能够有所得有所悟,获得成功秘法致胜基因。
处于茫然状态,每天游离于重复平淡生活的我也不例外。
基于某些共通点,世人常将曾国藩与王阳明相比较。众所周知,中国历史上以”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标准来衡量圣人。而在中国两千年历史上,达到此标准的,也只有孔子、王阳明二人而已,曾国藩勉强只能算作半个。孔圣人的地位毋庸置疑。而比较王阳明与曾国藩,可知曾国藩输的不冤:
王阳明--立德: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而且桃李满天下;立功:多次替朝廷平叛,从无败绩,乃明杰出军事家;立言:创立与程朱理学分庭抗礼的心学,成为儒学又一宗。王阳明故居的楹联是后人对他一生的总结:
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
明理明知明教乃万人师
曾国藩--立德:以儒家为宗,每日修身养性,砥砺自律,戒骄慎独;立功:打败太平天国,为大清挽狂澜于既倒;立言:曾文正公文集、曾国藩家书。对曾国藩,后人也以一副对联对他总结评价: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相比之于王阳明,曾国藩的处世思想更多的是为他自己做官服务的,“怎样做官”、“怎样做大官”、“怎样做稳官”始终是其考虑的核心问题,他的为民、忠君等都是为这个目标服务的。
而王阳明不同,王阳明有自己的社会理想,对个人、国家、历史、社会等都有自己的看法。他的做官,是为实现自己理想服务的。当做官与这个理想有冲突的时候,他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所以从本质上来讲,王阳明是个真正的读书人,而曾国藩只能算个官员,虽然他们都曾镇压过农民起义,两者都属于忠君行为。但王阳明的举动,更多地为安定社会秩序,而不是让皇帝老儿安心做皇帝。而曾国藩只是死抱着清朝皇帝的大腿。
而最重要的一点是,王阳明成功地建立了自己的心学体系,提倡“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的致良知之道。他对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看法,即万事万物由心而动,圣人之道,内心自足。而曾国藩却没能形成自己的学问体系,他只是秉承儒家思想,借鉴道家之道,集各家之所长杂糅而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他所有的思想都是为做官服务的,有一点异端想法也会自觉摒除,怕给自己家族带来灾祸,这就是官的作用。因为“官”,使其不敢思考,不能思考。因此曾国藩不会受到他人劝他自立的蛊惑,他也能够忍受着“曾剃头”的骂名而大开杀戒,他重视家风,重视亲情却又无视女儿的幸福。他善于简拔人才却也能违背道义承诺对韦俊狠下毒手。格局所限,因此他只能算半个“圣人”。
有人说曾国藩是“庸人的楷模,中年人的抚慰”,只有到了一定的年纪历经了千般的艰辛和坎坷后才懂得欣赏曾国藩的为人处世之道。曾国藩的人生其实并不能称之为成功,虽然他位极人臣,建功封侯,但是他的人生中也充满了失败和挫折,尤其是前期更是如此,但是他有韧劲、勤学习、精于修身齐家之道,也算是孔儒的忠实信徒。我们的人生阶段也大抵相似,年轻时相信天分,相信自己的才学和能力。年岁渐长才会逐渐懂得和接受自己的平庸和平凡。如果到了这个阶段你还没有放弃出人头地的愿望,那么曾国藩的为人处世确实颇有值得借鉴之处,他会教会我们:“越是艰难时刻,越要意志坚强。”
掩卷,回思,可能真的年龄未到吧,个人并没有感到曾国藩有更多的为人称道的地方。一本书读罢,也就多多少少有了那么点印象,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