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宴
魏荫名茶品膳会馆邀请我们品茶宴,主厨陈澄生是一名80后年轻人,铁观音茶宴是他开发的新菜品,既有主食,又有甜点、小菜,手法上煎蒸炸煮煲,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里游的,一应俱全,经他巧思妙构,潜心点化,走进我们的餐桌。
陈澄生是广东人,因爱喝安溪铁观音,来到茶乡,凭着对美食的敏感,他发现市场上铁观音茶餐以单个样品居多,较少齐整的以铁观音元素主打的创意膳食,更没有一整桌铁观音茶宴,这萌生了他极大的兴趣。他沉潜下来,在安溪打拼多年,系统了解铁观音常识,开发出一系列铁观音茶美食。后来,与魏荫名茶合作,创立品膳会馆,把门店设在泉州,推出泉州乃至福建独一无二的铁观音茶宴。他的铁观音茶宴,油而不腻,弥漫着淡淡的铁观音芬芳,菜式讲究,精致典雅,摆盘美观,独具匠心,在享受铁观音美食过程中,还能了解丰富铁观音文化。陈澄生独辟蹊径的成功,引起媒体的极大关系,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寰行中国”、中央四套“走遍中国”栏目都先后报道。
陈澄生说,他创新的铁观音茶宴,不仅仅是他手艺的展示,一道道秀色可餐的铁观音美食,更源于他对铁观音的热爱,作为铁观音铁杆茶谜,他想让闽南人真正的体验“吃茶”,回味筷子间熟悉的味道。而一心致力于铁观音茶宴开发,他在痴迷中坚守。陈澄生认为,铁观音富含100多种芳香物质,独特的香韵,气质如兰,又是寻常百姓的茶饮,如何借力日常美食,把铁观音文化发扬光大,是一个热爱关心铁观音的有心人,应该做的事。
铁观音茶宴,凭借着铁观音的芳香及食材的精挑细选,让每一道菜,带着铁观音的香醇和食材本身的原味,调理而成,少加或不加盐,呈现食材本身的香、甜、淡、咸等原味及铁观音特有的芬芳,呈现不一样的茶美食。 铁观音唤醒的味蕾,不仅在茶杯上,更在我们日常的饮食里,平常的餐桌上。安溪铁观音的传奇故事更应该在延续,到福建安溪,我们多了一道寻香之旅,茶美食的诱惑,让铁观音的传奇手艺不断延伸,从铁观音传统制作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到如今铁观音茶宴精湛手艺的拓展,是所有热爱铁观音的人,在创新中前行。
茶忆
吾友令堂仙逝,享年九十有三,临终前几天,不幸摔倒,卧榻不过一周,撒手人寰,不胜悲恸,唯儿孙满堂,围侍在侧以送终。念及生平往事,并无陋习,不抽烟,少饮酒,唯嗜茶,爱喝家乡的铁观音。
友人工作在城里,令尊令堂在乡下,其常奔徙于乡野途中,唯每次回家,必泡铁观音,他本身好这一口,每每回去,烹泉煮茶,饮清风明月,令堂总围坐在旁,话家常里短,身手矫捷,一杯接着一杯喝着铁观音,他也特意为其准备一大茶杯,在她无暇时,为她冲泡一壶,没想到世事难料,今此一别竟成永恒。
悲恸之余,念及令堂一生,固无所好,唯爱喝铁观音,思及黄泉路上定当有此挂念,停棂三日,他特意精选上乘铁观音三泡,放进冰棺,以慰在天之灵。
思及这一细微动作,看似随意,却别具铁观音茶乡特色,也是爱茶人的不舍和对逝者的尊重和记忆。
寻茶
安溪城西蓝溪之畔阆山山腰阆苑岩右松香苑有机茶叶基地,深处森林绿肺中,被誉为离县城最近最美茶园。茶园掌门人刘秋玲,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省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专心致力于做一杯好茶。
松香苑的茶生长在阆山之巅,幽静之中甚而还能听到阆苑岩的梵呗悠扬、空谷传音,闻到千年古寺缭绕的烟火。至于清脆的人声,抑或鸟声则是人们对于松香苑茶香的陶醉或窈喜,想窥探松香苑既有文化气息又显神秘的茶。
立冬之初,阳光正好。我们拜谒刘秋玲,与其品茗话仙。话题从茶开始。阆苑岩罅隙中的“阆苑夕照”是朱熹题的“清溪八景”之一,其门联“白茶特产推无价,石笋孤峰别有天”为大儒所题,是安溪现存最早茶联。松香苑产的有机白茶秉承这一余脉,不断丰富安溪茶类。
松香苑有机茶叶基地里有成片的野生茶林。茶株主干大的拳头粗,小的拇指细,两三米高,枝叶扶疏,在松涛中摇曳,被特别树牌保护起来,这是遒劲的茶、有力道的茶、醇厚的茶,带着土地经年累月温度的茶。
松香苑茶园,在群山之中凿开一角,见到亮光,在蓝天白云映衬下,四周青松翠竹,加上立冬时红枫的点缀,呈现别样的光景。戴黄斗笠的茶农及红男绿女在茶园穿行,芒花在茶园四周飘荡,夜晚的星辰也和这里更近。挥洒汗水的茶农,健康的麦肤色,接近冬天的色彩。这里的茶是接地气的茶、自然的茶。
刘秋玲在冬日茶园里劳作,绽放着最美丽的奋斗光彩。我们在松香苑茶舍中喝茶、谈茶,谈茶的传承与坚守,谈茶文化的传播与责任,甚而我们不仅仅是在谈茶,而是在谈厚重的人生。
我们慕名来到刘秋玲专属茶园,以普通游客在茶园里漫步,追寻一份快乐。寻茶之乐或者喝茶之乐、谈茶之乐。在茶的故事里,丰富着我们的人生。
茶人
虎邱镇林口村二十一号,高水木的家。高水木的母亲正在忙碌,张罗着午餐。高水木一边泡茶,一边接手机,叮嘱工友控制火候温度。他正在焙茶。高水木的家里就是一个小小的茶叶王国。这个王国是他自家自产自销的茶,年生产量上万斤,这是他多年悉心经营的结果。他家的茶叶仓库堆放着各种成品茶,也有些好些年份的茶。
高水木主要经营原生态的茶、自然的茶、野放的茶。原生态、自然好理解,野放解释起来就有点绕舌。原生态、自然更多的指向茶叶的生长环境,采摘、加工环节,还需人工。野放茶也是原生态、自然的茶,这些茶不是近年新种的茶,而是原来的老茶林任其生长,不加人工管理,任其长到二三米高,至少老茶林要荒芜七八年以上,日月雨露风霜均沾,与山野松涛絮语,靠自己的根系与杂草、虫豸共生,褪去人为的呵护,还原它茶的本性,积淀出岁月的风华,酿酝出醇厚的滋味,张扬它的野性、粗放,张扬它披张的枝条,采摘这些山野之茶,这些茶之少数,因稀罕而高贵,因原生态而高贵。
安溪成片的茶林,因过管理的艰辛,年轻一辈不再坚守,还有市场推崇铁观音,大面积的色种优质茶开始荒芜,在市场狂飙突进的几十年里,有识的安溪人放缓脚步,重新审视关注安溪的除铁观音之外的名优茶,以回归自然的心态,以向古人学习的心态,慢下来,这时有些人开始关注野生茶,高水木即其中之一。
人不再一味的与土地争地力,不在一味的向大地索取,而是适度管理、采摘,遵循四时有序的自然规律,向安溪广袤的茶园索取,更在意的是安溪的绿水青山和长远发展。任其生长的野生茶,也因量少质优,随着近年人们对生态健康理念的追求,得到了更多的关注。高山之上,不易采摘的陡坡,不在有人管理的茶园,回归理性的安溪茶人,发现安溪茶叶致富的宝藏,至少在以前,人们并那么重视那些除铁观音之外的名优茶,以铁观音一枝独秀,现在安溪部分茶人开始重视其他茶种的采摘,挖掘制作与研究,安溪的茶叶是群芳满园,野放茶更加恣肆地生长。
高水木发现了野放茶的生机,发现野放茶的商机,他的朋友圈里就有这样一大群注重原生态的茶人,注重天然生态无价的好茶。凭借着安溪茶人敏锐嗅觉和安溪茶人的责任与担当,高水木有了更多的思考。他看到了安溪荒芜的茶园,他看到一些被抛弃的茶园,高水木以实际行动,坚守并开发野放茶系列。野放茶生产,初具规模,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独辟蹊径或划分朋友圈,引起茶人同好者关注野放茶,钟爱野放茶,那是一部分茶人所好。安溪茶人关注生态理念,关注好茶,引领安溪茶的另一种未来,是安溪人对茶、对自然的另一种探索,也是一部分人生命价值,或者个人爱好,尽管他们可能活得也辛苦,但我更想信他们可以活得充实而惬意。
高水木就这样忙碌而幸福着。高水木年轻懂茶,事茶多年,对茶有深入的了解,一直坚持在茶叶生产第一线,也可以说是地道的茶农,修长骨节分明的手是劳作的手,聪慧的手。经营的茶叶,是自产自销的茶。也是茶叶生产大户,主打的茶叶是原生态的健康的野放的乌龙茶。茶农也是茶商,而我似乎更在意他茶人的身份。
在我看来,茶人身份是从茶农、茶商身份剥离出来一种更显高贵更加纯粹的称呼,或者它更具清新的形象。而能被称呼为茶人,似乎要爱茶、懂茶,以茶安身立命。高水木舍弃城市优雅的生活,坚守在乡村第一线就是热爱。懂茶这就有点难了,有人从事一辈子茶,未必能懂得茶的忧伤与欢乐,也说不上茶的粗俗与高雅,茶做为生活的寻常之物,开门七件事之一,因历史悠久,浸润文化,感染仙气,成了大雅大俗之物,成为文人喜爱,成了中国的象征符合。而让一个安溪茶农、茶商懂茶、说茶,成为一位茶人,这就要不断学习。高水木就是这样的人,他有敬茶之心,向上之心,不断学习之心,让同为安溪人的我们感叹。
且看林口二十一号。
高水木虎邱镇林东村的家,林口是该村的一个角落。
高水木家的泡茶室,让我耳目一新,至少他颇费一番心思,是有心人。
泡茶桌是人家弃置的大门板,旧漆还未剥落干净,却经他一番梳理,铺上茶席,有了古色古香的韵味。茶桌下面用四个大车轮轱托起,两边各二。茶盘为一绿色四方木板,中间微凸,两边有一凹痕略低,漆上大漆,简洁而素雅。茶托、茶匙为铝、为铜,精致美观,他中间兀坐,右手方一四方木盏倒扣着茶杯,正前方众人围坐,放一黑一白两直角梯形木板,合一长方形,取意为一阴一阳,有十余个铁制泛白茶托,底有制作人签名。泡茶器具有紫砂壶,有盖碗杯,陶瓷与玻璃形制。这些还让我不感到奢侈,让我惊讶的是,盛茶渣之器为粗黑陶罐,云乃旧时盛盐之用,盐缸也,缸口微斜,但不失憨厚质朴。让人倒杯中残水的还有一青花瓷碗,为早年安溪窑本地所产,还有一个红陶钵匣,让人磕烟灰。桌上还置有几本茶书和一罐当地芳亭村所产烟丝,众具皆备,各得其宜。其坐在长条板凳,当年茶农揉茶之用的茶凳。在墙角一侧,我看到一黑色水壶和红泥小灶,可能是为了方便,今天并没有用之篆烟烹茶。
看到水木的茶室,我有一种亲近感,至少他是一位可爱之人,爱茶之人。听闻熟络他的朋友说,他懂茶,听他侃侃谈茶,果然如是。安溪的茶人中,懂茶又有文化,不断学习的有心人还不是很多,水木可称得上其中之一,而我愿意称他为茶人。茶人水木的确应该让我们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