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书本,《双城记》我已经匆匆读了过去,,然而读后观感,仍茫然不知从何写起,索性不作任何规划,谈谈心中感想吧。观狄更斯行文,如穿行在漫漫古道中,惊险处仍让人觉得平缓,语言平实简练,越是如此,更觉狄氏对语言和文字把控的炉火纯青,狄更斯被称为继莎士比亚后英国文学最著名的大师,并不缪赞。通读全书,对狄更斯的伏笔写法景仰不已。《双城记》一开始就埋下了四处伏笔,既有查尔斯•达尔奈的身世伏笔,医生马奈斯的牢狱生活的伏笔,也有杰里·克伦彻盗墓勾当的伏笔,最重要的,可能是西蒙尼·卡顿的伏笔,即便通读至文章最后,狄更斯也没揭开西蒙尼的身世之谜,给读者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西蒙尼的形象借助这悬而未决的身世之谜,越发深入人心,从这点看,狄氏的构思之周密,环节设计之巧妙,实是名家一绝。
与所有伟大的作家一样,悲天悯人的思想也是狄更斯最重要的教条之一,对现今中国历史教科书中给予高度赞扬的法国大革命,狄氏却给予了最猛烈的嘲讽和否定。在其看来,法国大革命中对人性的抹杀,对生命的摧残和漠视,只不过是一种暴政替代另外一种暴政而已,不但不值得推崇,最终也会被消灭殆尽。在狄氏的心中,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性光辉的景仰,才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和善美,旦古不变,恒久不变。如同大多数伟大作品一样,爱情也是《双城记》所讴歌的对象。在爱的指导下,西蒙尼才会替代查尔斯,从容赴死。在西蒙尼高贵的头颅落下之时,爱情的光辉与人性的光辉交相呼应,刺破法国大革命那疯狂而黑暗的幕布,如同落日的余晖,绚烂夺目。或许,那黑暗的时刻,在这绚烂的光辉中,最终会漫漫消散。
在西蒙尼崇高的行为辉映之下,洛里的善良,普罗斯小姐的忠诚,杰里的悔悟,如同三颗闪耀的行星,拱卫着西蒙尼的人性光辉,同时也以自身的光辉,增大这个光晕,发出夺目的光芒,照耀世人的心灵,昭示着人性的真善美。
然而,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狄氏对法国大革命的看法或许也存在某种偏激,但同时他也对人类的前途也抱有相当的乐观。狄氏对法国下层民众在大革命期间的盲动和残暴费墨不少,体现了他对摧残人性和生命的极大不满,不过在行文最后,狄氏借助小裁缝之口,借助那遥远的畅想,表达了他对人类前景的乐观与祝福。在悲天悯人的背后,狄氏有意呼吁人们,向前看,前方终究是美好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