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最后一天,过了今天,从明天开始几乎所有人的生活都要回到日常状态,就连我这个无所事事的人也一样,现在的我时间自由,按说节日和我关系应该不大,但是习惯了平常打起精神生活,节假日松弛下来,聚会,出行,休息的我们,一时半会还是无法将日常过成节假日一样的松弛状态。于是乎,回家的节奏依然坚持节假日,这一方面因为老年大学的课程,瑜伽馆的课程节日期间上不了,我的时间相对来说更自由点,另一方面,节日回家人多热闹,也是我们习惯节日回家的一个理由。
本来预定的抓住节日的尾巴出去到本省,临省的一些景区走走看看秋景,结果临出发,发现这几天要变天,就怕气温突降那人身体又出幺蛾子。归根结底还是两个人现在对出外旅行的兴趣其实并不大,才导致任何的风吹草动,都成了我们放弃旅行的借口。
今天我和那人说:节日要过完了,看来这次我们薅不到高速的羊毛了。
那人说:关键是那些宾馆,餐饮业也宰不到我们了。
对我来说最大的好处是没有忍受外面人挤人,车堵车的闹心了,宅家无所事事,自由自在的感觉真好。我笑着和那人说。
节日不节日的,对我一个退休老头,好像也没啥不同,但为啥过节的时候就会特别想去旅行呢?
占便宜的心里作祟,对于你这种喜欢开车出行的人,一听到高速免费,就想憋足劲薅一把羊毛。我笑着说。
也对啊,除了占便宜的心里,仔细一想感觉我现在对旅行也没那么感兴趣。这不能吃,那不能吃,累不得,人多的地方去不得,不懂历史,不懂风景,还不爱拍照,你说就我这样的旅行去能干个啥?那人略显落寞的说。
体验不同的生活,品尝各地的美食啊!换一种生活方式,换一种心情,也算是给平淡的生活增加点色彩吧!
这几天没事刷手机,看到网上很多吐槽旅游的文章,视频等。发现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旅游没意思。很是赞同。
其实我从来就没喜欢过旅游,要说出去走走,我还是更喜欢旅行,旅居。我认为如果说要体验一种不同的生活,见识更多的美食,那就慢下来,走近自己喜欢的地方,旅居下来深度体验,岂不更好。如果实在没有时间,或者兴趣旅居,那么停下来旅行一段时间,也比旅游要好的多。相比旅行,旅居,走马观花的旅游能有什么好的体验,是堵在路上,人挤人,还是乐此不疲的去当无良商家案板上的肉,欢欢喜喜的享受宰来宰去的感受?
旅游本来就是一件花钱找罪受的事,尤其是节日扎堆出行更是一种灾难。这几年身边说这种心态的人越来越多,但是一到节假日外面还是到处人满为患。没办法,大多年轻人要停下来赚钱养家,努力生活,哪有时间旅行或者旅居,难得遇上节假日,怎么可能不逮住机会出外走走呢?
朋友圈里晒的旅游照看上去光鲜亮丽,但当你自己出门时,却发现一切都不如预期:景区人山人海,门票昂贵不说,还要忍受各种坑人的商业套路。还真的应了那句“精装的朋友圈,毛坯的生活。”于是,很多人开始转向短途或宅家,觉得“反正在哪儿吹风都一样,何必非得跑那么远?”我们总以为远方才有诗意,总期待一场旅行能拯救我们的无聊生活。但真相是,很多时候,我们在追求的是一种被夸大的幻想,而不是旅行本身的乐趣。
很多人以为,旅游是逃避现实、寻找刺激的最佳途径。可是,当你真正上路时,往往发现期望和现实的落差太大。就像我一个朋友说的:“本来想去大自然放松一下,结果景区人太多,走两步就被逼着拍照,最后累得不行。”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对旅游的期待过高。很多人把旅游当成一种“救命稻草”,希望它能帮他们摆脱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获得一种极致的、瞬间的快乐。
旅游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它并不能替代你对内心世界的探索。
这个假期除了回了一趟家,在娘家住了三天之外,我统共出门两次,都是去附近的公园,一次坐车去公园晒了一会太阳就回家了,另一次带了葫芦丝,羽毛球拍和那人开车去离家较远一点的公园去了一趟。出发前那人让我带上瑜伽垫,拿上瑜伽服,说他给我拍一些瑜伽照外景,我考虑到停车的地方距离公园有点远,果断放弃了,只带了羽毛球拍和葫芦丝以及课本。计划是两个人打一会羽毛球,累了我就吹葫芦丝,那人配合我录音,给我拍照。
结果到了公园发现风很大,打羽毛球显然不合适。葫芦丝倒是练习了,我是站在电车轨道下面的废弃篮球场里练习的,有个配电箱充当了我的桌子,我摊开书本,放在上面,站在配电箱旁边对着电车道吹奏。我练习的时候,那人走出篮球场,去旁边的路上听了一会,回来告诉我,电车太吵了,根本听不到葫芦丝的声音,让我放心吹,放心唱谱,不会吵到任何人。果然没有打扰到别人的顾虑,确实比在家里练习效果要好很多。
不巧的是练习时间不长,一帮广场舞大妈闯进了废弃篮球场,她们一来就打开了她们那高八度的音响,毫不避讳的脱衣脱裤换起了衣服,我看到时有个稍胖的女人,正在费力的从膝盖往上提着裙子,她上身穿着个背心胸罩,下身只穿了个黑色裤头,旁边还有个女人正在撩起自己的连衣裙往下脱,下面的内衣一清二楚,除此其余几个女人也是衣冠不整的整理着服饰,一看这阵势来了,我赶快收拾东西拉起那人离开了现场。
毕竟我一个女人也就算了,那人一个男人在呢,那帮老宝贝旁若无人的样子,我心里还真是有点无法接受。还真是你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好吧,我承认当时我的尴尬掉了一地。
抛却我们两个大活人就在不到十米的地方,操场毫无遮挡,操场外面公园人行道,远处的跑道上到处都是人,还有不到二十米的地方过路电车上坐的人,谁不是一目了然啊,也许她们自己是早都习惯了这种随时随地换衣服的举动,而我脸皮薄,还真是无法不尴尬。其实平常在公园锻炼时,我也经常看到有人为了怕视频,跳舞等,当众换衣服的,但是大多时候她们也会避讳一下,有人是转过身套上裙子,或者被同伴挡着脱了外衣等,在公园我多次见过撑着裙子,床单等遮挡物换衣服的,但像今天这样,犹如在自家的卧室一样,随便脱成内衣换衣服的还是第一次看到。
还真是年龄大了,心里早已没有了羞耻性,或者说心里直接就没有性别概念,还是她们思想开放到不穿衣服出来也不在乎了,亦或是她们玩的就是这种心跳呢?
离开了废弃篮球场,我俩沿着公园步道继续往前走,一路上发现公园人还真不少。我对那人说:今天这个公园人好像比往常人多。
过节呢,闲人多,大家正好都出来附近转转呢。
边聊边继续往前走,走到凉亭的地方,发现那边的一片网红草——粉红黛子草已经红红火火起来了,里面有很多拍照的人。瞬间明白这也许才是公园人突然增多的真正原因吧!
这片网红草火起来应该有几年了,每年都会引来很多人拍照,除了这个季节,这个公园一般都是门前冷落车马稀,除了一些骑行的人时不时路过,很少有人。对此我和那人不止一次讨论过原因,认为这个地方,在电车下面,离公园较远,属于交通不便,附近又没有停车场,没有卫生间,导致这个公园建起来十多年了,始终人迹罕至的原因吧。那人说感觉这个公园就是个面子工程,智商税,交通就不说了,哪有公园连个卫生间都没有的道理。他说铺设那么好的篮球场,为什么没人来打球,根本原因就是不方便来去,没有卫生间等硬件不到位的结果,最终落了个篮球架子,周边围栏,凳子等拆除,篮球场废弃的下场,也是可惜。
那人喜欢篮球,看到那么好的篮球场废弃,心里很不是滋味,每次到这里去都要唠叨几句。
我理解他的遗憾,每次也跟着他附和几句。公园一圈回到家,返程的路上,两人比来时心情好了很多。
相比节日旅游,我更喜欢去附近公园走走,在我看来如果一个人对生活感到倦怠,奢望旅游能帮你解决问题,是很不现实的,还不如调节自己的心态,重新审视自己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来得更实在。
有人说一个人如果总想着通过旅游来“充值”?期待旅行能带来某种转折,甚至改变人生?那他一定会一直感到失望。因为旅行从来不是生活的解药,它只是生活的调剂品。当朋友圈的人都在晒旅游照的时候,你可能会产生一种“跟风”的冲动,觉得自己也应该出去走走。但是我要说的是真正的旅行,应该是为了你自己,而不是为了取悦别人。
你需要的,不是远方,而是内心的安宁。有句话说得好:“最美的风景,其实在你心里。”很多人以为,只有去远方,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和宁静。但实际上,内心的平静和满足感,跟你在哪儿无关。
罗翔曾说过:“学会接受不完美的人和事,你会发现哪里都能放松心情。”有时候,我们对外界的期望越高,失望也越大。与其追求那些难以企及的“完美旅行”,不如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平静和快乐。放下对远方的渴望,在家附近的小公园散散步,或者来一场亲密的聚会之类的也是不错的选择。
快乐从来不是依赖外界的,而是取决于一个人自己的心态。旅行的本质不是风景,而是人与人的连接。很多时候,最让人难忘的旅行回忆不是某个景点,而是和家人、朋友一起度过的时光?一个人无论走到哪里,真正让他感到快乐的,不是外在的东西,而是那些陪伴他的人。
旅行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生活的全部。我们可以选择去远方,也可以选择留在原地,但无论做出什么选择,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在每一个当下,享受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和旅行都是为了让我们单薄、短暂的人生更丰富更充实。下车拍照,上车睡觉,只为打卡炫耀的旅游千篇一律,时间久了必定索然无味。但你若有心,崖壁上的一朵小花,身旁的一个路人,皆是风景,让人回味无穷。
旅游不能改变生活,它只是改变生活的节奏,让人可以喘口气休息一下,再重新回到生活。如果没有这样的间歇,人生就是单调的黑白色了。从这个角度而言,就算要去旅行,也不一定必须要去网红打卡地,或者大城市,商业街,古城之类的热门景区,也可以去自然景点,或者人文景点走走。因为沉淀自己比追逐热门更重要。
今年我的城,因为一种美食在网上火出圈后,出门明显的看到外地人多了起来,尤其是出门买趟菜,也常常发现菜市场也堆满了外地人。因此我常常慨叹,旅行也许是人类,至少是国人接受得最统一的一件事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