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正在干什么
通过学校教育的培养,走上了各个领导岗位的人才,很少有人再去关注现在的学校教育,相反他们还往往会把自己行业部门所需要的人才要求,通过不同的途径施加到学校教育,更为残酷的是相关内容还要进学生的课堂,现在的学校到底发生了什么?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高期待,以应试成绩为核心的教学质量观,各级教育部门的通知检查,非教育相关职能部门的任务摊派,消防、交通、法制、卫生、食品安全、文明城市等等讲座活动进校园,一切的一切都需要通过学校的老师去落实,异口同声的是教育能给我什么,无人问津的是我能为教育做什么,层层面面的捆绑之下,教育的天空一片阴霾,任何人对学校都可以指手画脚,学校对任何人都只能洗耳恭听,缺少自由,没有自主,学校教育悲哀地沦为了教育学校,老师和学生们都成了应付和应试的奴仆。
一方面高谈减负,一方面无尽增压。减负减了十多年了,教师和学生的负担一直都是有增无减,伴随每一次减负运动之后的,无一例外的都是在为教师加负,而教师加负的结果最终又转移到学生身上。不必去细究新课程改革所赋予教师身上的种种头衔,也不必去细数教师身上所承担的种种职能,单单就一个“学生为教师打伞”事件,就足以见证教师教育教学言行的压力之大。对于学生所犯的错误,无一例外的都会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众口铄金。一方面是行政要求不准学前教育小学化,不准增加学生课业负担;而另一方面却不断提高学段学业水平的要求,考试中频频出现高难度的偏题怪题。看看现在孩子们书包中的课本和教辅资料,看看他们一天的作息时间,看看他们所需要从事一些学校活动,再看看他们一天之中的学习之外,我们不难理解现在的学生和老师们的艰难处境。一些原本家庭、社区、自然和社会所需要教给他们的内容,现在无一例外的都成了老师们的职责,甚至连禁毒等相关知识内容的普及还要通过孩子们去教育家长和社会,试问还有什么事情会不是老师们和孩子们的事情,学生和老师又还有什么时间和精力去从事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活动?
一方面去行政化,一方面高度集中。按理来说,学校是学术研究的圣地,是民主与科学发展的活力源泉。然而,现在学校的校长不再是由学校民主选举产生了,就学校中层干部也有不少是校长一把手提把任命的,甚至不少教师也在权力和利益影响下向学校行政靠拢,由此形成学校行政领导职权不断集中而职能职责相对减小的不作为状态,严重影响学校的行政效率和加重了基层教师负担。有关上级的通知文件,以及各种检查,最后又毫不例外的施加到了基层教师的身上,进而造就学校的行政干部越来越多,而真正从事课堂教育教学的老师越来越少,业绩有没有不重要,和领导关系好不好才重要,学校成为社会官场的一个缩影。学校教师原本是一个有着同样人格尊严的教师群体,由于行政化的趋势不断加强,“有本事进城去”,“有本事辞职去”,一些严重损伤教师尊严的话语不断从学校领导的口中传出,原本为老师和学生服务的行政工作,现在却成了学生和老师为行政服务的硬性要求,学校官场气氛十足,人文关怀渐少,级别森严,压抑的行政氛围,严重影响中青年骨干教师的成长。《教师博览》中《当今部分中小学校长的十大丑态》一文可见一斑:老子学校第一,土皇帝丑态;不懂业务瞎指挥,封建家长丑态;游离制度之外,自由散漫者丑态;对上笑对下咬,哈巴狗丑态;发疟子式工作,掰棒子的狗熊丑态;月亮是外学校的圆,邯郸学步者丑态;拿学校当跳板,流氓政客丑态;见钱眼红嘴巴开,标准的腐败者丑态;组建个人小集团,阴谋者丑态;不学无术四处转,浪荡公子丑态。
一方面团结共享,一方面绩效分化。几乎在所有的会议上,学校的领导都会强调团结一词,都会将学校所取得的成绩和成就归纳为全体教师的精诚协作。事实上,同为同一所学校教师,工资待遇却千差万别,行政领导工资普遍高于基层教师工资,老教师的工资远高于新教师的工资。为了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全面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学校将老师们工资中的一部分拿出来重新分配,美其名曰绩效工资。一些上级要求的指定性任务被纳入了绩效考核标准,众多教师在这些范围内忙碌不已,一些没有纳入绩效而学校所需要的教育工作,惨遭冷漠而被无尽搁置。为绩效而工作的功利思想占据老师们的头脑,扩大绩效差别、限制职称名额、巩固既得利益,成为适应维稳和实现教育目标的出发点。一方面鼓吹奉献精神,一方面实行利益分化;一方面要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而另一方面教师却不自主、不合作、不探究;一方面高喊提高教师待遇,另一方面变相拉大教师间待遇差距;团结成了以领导为核心的小团体团结,矛盾成了广大教师间大分歧,源于绩效考核的标准不够全面和科学,教师间利益冲突愈演愈烈,因而导致看似表面和谐的教师大家庭实际上却是危机四伏,其结果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片面的工作局面,严重损伤了基层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利益驱动成为了行政管理的唯一方式。
一方面教育均衡,一方面雪上加霜。一方面是学校的硬件设施不断改善,另一方面却依然是优秀教师水往高处流,更有甚者一些地方公开举行教师进城考试,严重掠夺乡村优秀教师资源。现在的乡村学校教学条件确实有了很大的改观,越来越多的先进教学资源涌进了乡村学校,然而,源于教师交流政策的不到位、乡村教师待遇依然偏低、享受不到乡村教育教学的荣誉和成就,优秀教师去不了乡村学校,乡村教师依然留不住优秀教师,由此导致不少乡村学校外表豪华,教育教学水平、教学管理极为落后,导致生源大量流失,不少学校甚至出现空槽现象。在教育均衡发展的道路上,我们一直在强调外在环境的改善,却往往忽视师资均衡的发展,以及学生自身资源的挖掘和发展,总以为办学条件改善了,标准化学校建设实现了,学校教育发展就均衡了,实际上教育均衡应该是一个各展所长的均衡,城乡学校都能扬长避短齐头并进,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以优势的发展带动全面的提升,这更是一种相对的公平和均衡。本土文化资源优势得不到充分发展,被动地跟随着一些城市名校而邯郸学步,永远也改变不了乡村学校落后城市学校的局面。
一方面素质教育,一方面应试极致。在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旗帜下,除了学生的成绩外,我们很难再看到学生应试之外其他素质的提升,更为残酷的是应试之外的其他素质和素养呈现出不断滑坡的局势。面对着一门门课程走进学生的课表,并不断提升为必修课,这并不是提升该课程素养有效途径,对于一些不适合该课程的学生而言更是一种负担,当这些课程对于学生的升学意义不大时,很大程度就是废纸一堆。一些学生潜在的智能强项得不到有效提升,一些不适合个性学生的内容却成为了学生的硬性规定,舍本逐末也就成了部分学生的唯一选择。对教学的精细化管理日趋加强,过于强调应试的内容,必然影响学生应试之外其他素质的提升,黄冈中学、六毛坦中学、衡水中学等一大批高升学率的学校不断崛起,考试成绩成为评价一个学生的唯一依据,正所谓“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德胜于才,德才兼备,就连素质教育之首的德育教育也日渐尴尬。一个学生在校思想行为表现,无人关注;一个学生在校学习上的突出表现,众人青睐。掐尖现象愈演愈烈,不断前移,校园欺凌屡见不鲜,问题学生层出不穷,学科培优利益泛滥,多数学生享受不到限定领域内的成就成果,悲哀地沦为了陪读。
一方面个性发展,一方面标准捆绑。十几年的中小学教育,很少有人去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短短的几年大学,却要去要求学生创业。面对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实,万众创业的口号或许能解决部分学生眼前一些实实在在的问题。面对钱学森之问,我们的诸多高校束手无策,相反他们会把相关的责任推脱给中小学,然而招生评价体制不变,中小学教学又如何能变?眼看着一个个高考状元进入名校后默默无闻,而民间的达人和高手却在不断涌现,不禁要问,我们的学校教育是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还是在限制学生的个性发展?创业是学生一生的梦想,为何十多年的中小学教育却要与学生的创业脱节,让适合干什么的成为什么方面的行家,这难道不应该成为我们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吗?看着我们的孩子从小学一门丢一门,丢一门学一门,他们还有能够在自己感兴趣领域内的纵深发展吗?学生的正枝不长,邪枝太盛,那里会有真正适合学生的教育产生?因材施教是我国的传统法宝,而我们却一直在贯彻着因标准而施教,违背学生生长规律,我们的教育教学有如何能够做到卓有成效?还有哪一个学生又能够真正成为他自己呢?教育说到底是一种自教,教育不是为了已知的世界,让学生达到合格公民的素养,学校教育的目标就已经实现,让不是行业专家的老师培养一个个行业的精英,政府指导下的社会办学亟需进一步规范。
一方面课堂改革,一方面墨守成规。虽然各地课改风生水起,纵然一些乡村学校脱引而出,但我们的课堂却一直在沿袭着几千年以来的传统,个别教师在讲台上夸夸其谈,众多学生在讲台下无动于衷,用有着个性阅历和代际隔阂的教师去引领千差万别的学生,教师的教学会是真正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吗?用过去的知识教今天的学生适应明天,不从每一班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却拿着一套套高高在上的经验和阅历去教训人,学生焉能答应?把讲台砸掉、多挂机快黑板、换一换座位,美其名曰自主合作探究,就可以说称得上是课改了?难怪乎原本需要培养创新思维的人才行业,现在成了最没有创新的荒芜领域。一所所课改名校的背后,无一不是高升学率根基,无一不是在以学生的成绩而耀人耳目,无一不是在以加强学生和教师的负担为前提,提起课改就劳民伤财,还会有真正的课改发生?招生评价方式不变,课堂教学又会有多大变化?教育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做不到与时俱进,我们老教师的那一套在学生面前还会有多大的吸引力?学生的学习需求在课堂得不到满足,我们的学生还会是曽经那样的循规蹈矩吗?
学校到底发生了什么?身在其中的苦不堪言,脱身学校的雪上加霜,置身事外的煽风点火,一切的一切都可以归罪于学校,一切的一切都需要学校去落实。让所有人都明白了学校正在发生什么,让每一个人都能真正感受学校之中老师和学生的负担,我们各行各业的人才不能置身事外,教育需要各个部门的全力配合,需要各行各业的大力支持,我为教育做了什么需要成为每一个人工作的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