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回想一下,从早上起床开始,到晚上上床睡觉,我们对孩子说的最多的话是什么?是表扬赞赏,还是批评指责性的?
其实我们大部分人面对他人的好行为时,赞善的话往往不容易马上说出口。对亲近的人,更是批评的快,表扬的慢。
纳撒尼尔.布兰特在他的《自尊心理学》一书中提到:
一个人的自我评价,将直接影响到他的核心价值观以及是否有积极的心态,自我评价还会影响他的思维方式、情绪、以及人生目标,同时也影响到他的行为。
而一个人的自我评价,最早来自哪里?
来自父母,来自身边朝夕相处最亲近的人,对他们的评价。
到目前为止,我们学到的所有理念和技巧,例如,说出孩子的感受,给他们机会选择,让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等等,都是在帮助孩子增强自信和自尊,让孩子把自己看做是一个有价值的人。
那么如何帮助孩子建立正面的自我形象?去赞善他们吧。
作者把赞赏分为两种:评价性赞善和描述性赞赏。
前者指的是诸如“你真棒!”“你真好”“你太聪明了”“你很厉害”等等词语来评价孩子的某个行为。
后者指的是要具体而形象的描述出孩子做的好的行为和事情。
这两种有什么不同的影响呢?
评价性赞善,让孩子不知道好在哪里,无法得到明确而清晰的反馈。
描述性赞善,在他做的对的时候,通过描述你哪里做的对,给他清晰而明确的肯定,有利于强化他的认知,巩固他的好行为,增强内心的力量。
今天夸他“很棒”,明天夸他“聪明”,这些言辞也许不会长久在他心里留下痕迹,但是通过父母有效的反馈,孩子会记得曾经做过那件事情让父母很感谢他,曾经他是如何帮助弟弟的。
具体的事情,再加上他人的积极正面的反馈,会在一个人的记忆里留存更长时间。
本书作者总结了赞善孩子的三个技巧:
第一,描述你所看见的;
第二,描述你的感受;
第三,把孩子值得赞善的行为总结为一个词;
描述事实,描述你的感受,这两点很好理解。但是第三点,为什么要把孩子值得赞善的行为总结为一个词?
作者说,把孩子好的行为用一个他不知道的词语来概括,是为了能让孩子对自己有一个新的认识。
比如,“你把玩具都分类放好,把书放回了原处,这叫有条理。”
“你看到地板脏了,就拿拖把拖干净,这叫有主动性。”
这样表达的好处是:第一,增加了孩子的词汇量;第二,用不熟悉的词语来赞善孩子,会更激励孩子努力,自发主动的去努力,让自己的行为配得上这些词语。
外面的世界都在告诉孩子哪里错了,比如学校,同学等,那么孩子回到家,我们父母就更多的负责让孩子知道哪里做对了吧。
补充一个事例:我儿子得到很多赞善,但是仍然害怕去尝试,去冒险。我能怎么帮助他呢?
第一,他气馁的时候,要帮助他说出他的感受;
第二,告诉孩子,错误是学习的机会,它告诉我们哪些是我们不知道的东西;
第三,父母要接受自己的失误。
如果父母经常自责自己,“我太傻了,怎么会犯这个错误”,当孩子犯错时,他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自己。
我们要以“解决问题为重点”,当我们做错事时,不妨大声说“又忘记带钥匙了,好吧,让我想想怎么样才能记住它,对了,可以把它挂在我的车钥匙上,每次出门就会记住拿了。”
我们如何对待自己的,孩子就会如何对待他自己。
日更88/10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