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语录》骨肉相连,永远的至亲

骨肉相连,分开是血肉模糊的。

这些老贝的话,都好真实。小时候经常听到我的姥姥和我们讲,姑舅亲,砸断骨头连着筋。

那我妈妈和我舅舅他们来说,小矛盾不断,但是关键时刻,又是他们最近。

偶尔我也会和姐姐弟弟们闹矛盾,当他们遇到困难时,又忍不住去帮忙。这就是血脉相连,骨肉相亲的真实存在。

我们继续阅读,从 “遗憾就是专门留下的” 这一章节开始。


三个爸爸

倪萍老师在书中提到,她10岁时父母离异,从此生活在单身家庭,这样的家庭背景对她的成长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于父亲,倪萍心中有着复杂的情感。

倪萍在书中说,她觉得自己“拥有”三个爸爸——在妈妈描述中、姥姥描述中与自己所见的父亲,完全是三种不同形象。

妈妈眼里的爸爸太坏,而姥姥心中的爸爸却是个善良、正直、有点清高的人。

倪萍在幼年的时候,没有辨识的能力,更愿意相信姥姥的说辞,因为姥姥的爱让她感到温暖和安慰。

但尽管如此,倪萍和父亲之间的实际关系却是疏离的。书中描述,她和父亲见面时总是少言寡语,甚至觉得煎熬,每次见面似乎只是为了完成任务。

这种疏离感,让倪萍从未喊过父亲一声“爸爸”,这也成了她心中一生的遗憾。

倪萍提到,直到父亲病重住院,她赶过去,第一次拉着父亲的手,近距离看着给予自己生命,如今又将离开人世的父亲,心痛不已。

那一刻,她想要喊出“爸爸”,却发现自己失声了。医生建议子女尝试叫喊,病人可能会从昏迷状态中醒来,但倪萍却没能做到。

这成了她心中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

尽管倪萍和父亲之间的关系疏离,姥姥却一直在背后努力维系这份亲情。

姥姥知道,父母离异对孩子来说是一种伤害,她不想让倪萍因为缺少父爱而感到孤独和不安。

所以,姥姥经常和倪萍的父亲保持联系,告诉他倪萍的近况,也鼓励倪萍多去看看父亲。

书中提到,姥姥总是尽力弥补倪萍缺失的父爱。

她看到别家的父母牵着孩子的手在院子里走动时,就会带倪萍去买冰棍吃,或者给她几分钱去看小人书,以此来转移她的视线,怕她难过。

倪萍觉得,其实没有父爱,她并不怎么痛,因为没有尝过甜,所以不知道苦。

对于倪萍始终没能喊出“爸爸”这个称呼,这是姥姥一辈子的遗憾。倪萍老师说,我的自私和我的狠心也是我至今纠结的一个点,是一个无法自我说服的谜。

无论多大过节、多大委屈或者多大灾难,我都可以化解、都可以承受、都可以改变。

为什么这么小、这么不是事情的事情,在我的一生中无法改变,就成了一个事呢?

她的父亲在不该去世的年纪去世了,但是在她父亲去世之前,她的父亲都没有听到倪萍老师喊一声“爸爸”。

倪萍老师说,我不相信我没有喊爸爸,我喊了,爸爸没有听见,任何人都没有听见,因为她在心中呼喊,这个“爸爸”依然没有声音。

“爸爸”,只是双唇在动,她失声了,心灵失声了,一生没有喊过爸爸,最后的机会都让自己毁了。倪萍老师说,我是这个天下最不女儿的女儿,我恨自己。

书中提到,倪萍老师从小并未感受到缺失父爱,男人、女人在她的成长中没有什么差别,舅舅、姨、姥爷和姥姥都如同父母一样爱着她,这种恩情她用一辈子也是报答不完的。

在这一小节中,姥姥说:“有一碗米给人家吃,自己饿肚子,这叫帮人;一锅米你吃不了,给人家盛一碗,那叫人家帮你。”

全家人一直在帮助倪萍老师,从小到大、从过去到现在。倪萍老师说,我忘不了,因为这碗米给我吃了,他们饿肚子了,而现在我帮他们是一锅米我吃不了。

骨肉相连,分开了就出血

这一小节讲述的是小舅的故事。小舅是姥姥最小的儿子,从小受姥姥的疼爱。

性格稍微内向,但是异常懂事,总是默默帮助姥姥做各种家务,洗菜、做饭、缝被子等。这些看似繁琐的小事,却成了小舅和姥姥之间独特的情感纽带。

然而,命运对小舅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他在26岁那年在部队英勇牺牲,这个消息对于姥姥来说是晴天霹雳。

书中描述了姥姥得知消息后,整个人仿佛被抽走了灵魂,她咬着牙等到天亮,一宿之间才五十几岁的她一口后牙全酥成粉面。

这种身体上的反应,正是姥姥内心悲痛欲绝的直观体现。小舅的牺牲让姥姥的世界崩塌了,她无法接受残酷的事实,更无法隔离对儿子的深深思念。

书中提到,以后的日子里,姥姥不敢再看穿军装的人,在她的眼里,每个头戴五角星、身穿绿军装的小伙子都长得和小舅一样。

这种情感上的逃离,是姥姥内心无法面对的现实,但是姥姥并没有因此沉沦,她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守护着对小舅的记忆。

每年小舅的生日,姥姥⼀如往年早起做⼀锅打卤面,中午蒸上⼤馒头,晚上包顿⾁馅的饺⼦。这些看似平常的食物,承载着姥姥对小舅的无尽思念和哀悼。

吃面时,姥姥会把碗扣到脸上,任凭泪水往下流淌。这种无声的哭泣比任何言语更能表达她内心的痛苦和哀伤。

姥姥常说:“骨肉相连,分开了就出血。不信你试试?从骨头上剐下肉,你多快的刀、多高的手也剐不净。”

这句话,不仅是姥姥对小舅的深深思念的表达,更是她对母子之间,那种无法割舍的血缘关系的深刻领悟。

在姥姥看来,无论时间如何流逝,无论生死如何相隔,她和小舅之间的母子情永远无法割舍。

小舅的死对姥姥来说就是天黑,悲伤的姥姥说:当兵的就是这个命,国家使完了,我们再使。那些命好的妈,国家使完了,当妈的接着使,跟着沾光。咱这当妈的命不好,国家使完了就完了。

这是一个英雄母亲的豪言壮语,一个母亲以这样的胸怀来安抚自己失去儿子的心灵是多么悲壮,又是多么了不起。

姥姥知道当兵的使命和职责;姥姥知道送子参军是光荣,也是奉献;姥姥知道当兵的人是母亲的儿子,也是国家的儿子......什么都明白的姥姥自己承担着巨大的悲伤。

如果有下辈子……

姥姥说:“遗憾就是专门留下的,要不就没有这两个字了”。在书里,姥姥用她质朴无华的语言,讲述了她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她经历过人生的风风雨雨,见证了太多的悲欢离合,所以她对“遗憾”这两个字有着独到的见解。

遗憾就是专门留下的,它像是一道独特的印记,深深地刻在我们的生命里。没有遗憾,或许我们的人生就会少了很多色彩和深度。

因为遗憾,我们才会更加珍惜眼前的人和事;因为遗憾,我们才会更加懂得感恩和知足。

书中描述了许多关于遗憾的故事,比如倪萍对姥姥的遗憾,对父亲的遗憾,还有那些在生活中未能如愿以偿的事情。

这些遗憾,或许让人心痛,但也正是这些遗憾,构成了我们丰富而真实的人生。

姥姥自己也有遗憾。她的小儿子,倪萍的小舅,那么年轻就牺牲了,这对姥姥来说,无疑是最大的遗憾。

但姥姥并没有沉溺在遗憾中无法自拔,而是选择了坚强地面对生活。

她用自己的方式,把对小舅的思念和怀念深埋心底,同时也把这份爱传递给了身边的每一个人。

姥姥让我们懂得了,遗憾虽然让人心痛,但它也是我们成长的一部分。它教会我们珍惜,教会我们坚强,更教会我们如何去爱。

所以,当我们面对遗憾时,不妨换个角度去看待它,或许就能从中找到新的力量和勇气。

人生不可能完美无缺,遗憾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但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去珍惜、去努力,就能让遗憾变成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

就像姥姥说的那句“遗憾就是专门留下的,要不就没有这两个字了”,它提醒我们要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遗憾,因为那也是我们成长和进步的阶梯。

以上是关于本小节的主要内容。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