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有虎将,智勇匹关张。汉水功勋在,当阳姓字彰。两番扶幼主,一念答先皇。青史书忠烈,应流百世芳。”三国演义中的赵云是可以用一句话概括的人物形象,无论赵云在书中哪里出现,读者一眼就可以认出,读后也易于回想。赵云是三国演义中性格比较单一的少数形象中刻画的最好的。
作者在赵云身上集中了名良将所应具有的所有优点,他的形象是完美无瑕的。寄托着他对于完美的英雄形象理想化的追求。赵云是三国演义中智勇双全第一人,赵云的性格从全书的表现来看就没有变化过。从他出场到去世,他的智勇和忠义和胸怀坦荡的美好形象从未发生变化。
勇则为“常胜将军”,未尝一败。赵云的出场也是不同凡响的第七回公孙瓒在磐河被袁绍大将文丑战败,文丑逼得公孙瓒四奔逃命之时,“瓒弓箭尽落,头盔堕地;披发纵马,奔转山坡;其马前失,瓒翻身落于坡下。文丑急捻枪来刺。忽见草坡左侧转出个少年将军,飞马挺枪,直取文丑,……少年生得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威风凛凛,与文丑大战五六十合,胜负未分。”第四十一回“赵云自四更时分,与曹军厮杀,往来冲突,杀至天明……赵云拔枪上马看时,面前马上绑着一人,乃糜竺也。背后一将,手提大刀,引着千余军。乃曹仁部将淳于导,赵云大喝一声,挺枪纵马,直取淳于导。导抵敌不住,被云一枪刺落马下,向前救了糜竺,夺得马二匹。云请甘夫人上马,杀开条大路……见一将手提铁枪,背着一口剑,引十数骑跃马而来。赵云更不打话,直取那将。交马只一合,把那将一枪刺倒,从骑皆走……云插剑提枪,复杀入重围,回顾手下从骑,已没一人,只剩得孤身……掩讫,解开勒甲绦,放下掩心镜,将阿斗抱护在怀,曹洪部将晏明,持三尖两刃刀来战赵云。不三合,被赵云一枪刺倒,后战张郃败退张郃,后有遇二将,使两般军器,截住去路:后面赶的是马延、张顗,前面阻的是焦触、张南……赵云力战四将,曹军一齐拥至。云乃拔青釭剑乱砍,手起处,衣甲平过,血如涌泉。杀退众军将,直透重围。操曰:“真虎将也!这一场杀:赵云怀抱后主,直透重围,砍倒大旗两面,夺槊三条;前后枪刺剑砍,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
赵云当下杀透重围,已离大阵,血满征袍。对钟缙“两马相交,战不三合。被云一枪刺落马下”对钟绅“云左手持枪隔过画戟,右手拔出青釭宝剑砍去,带盔连脑,砍去一半,绅落马而死,”当时是:“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
为写其勇,第九十二回诸葛亮出祁山时,年亦七十的赵云为先锋大将:“赵云大怒,挺枪纵马,长子韩瑛,跃马来迎;战不三合,被赵云一枪刺死于马下……云在中央独战三将。少时,韩琪中枪落马,……琼大怒,仍绰方天戟纵马赶来;却被云一箭射中面门,落马而死,韩瑶纵马举宝刀便砍赵云。云弃枪于地,闪过宝刀,生擒韩瑶归阵……赵云马到处,阵阵倒退。赵云匹马单枪,往来冲突,如入无人之境。
从一出场到最后一次出征,赵云始终都是每战必胜。不愧为常胜将军,三国演义中有许多是赞赵云的勇武:“昔年救主在当阳,今日飞身向大江。船上吴兵皆胆裂,子龙英勇世无双!”“昔日战长坂,威风犹未减。突阵显英雄,被围施勇敢。鬼哭与神号,天惊并地惨。常山赵子龙,一身都是胆!”“忆昔常山赵子龙,年登七十建奇功。独诛四将来冲阵,犹似当阳救主雄。等等都表现赵云的虎威,既延续赵云的英雄无畏,有善始善终的保持其不败的神话。三国演义中勇武之将无数,如天下无敌的吕布,绝伦超群的关羽,猛如烈火的张飞,骁勇善战的马超等人经历与结果都不好,吕布被杀,关羽,张飞被枭首,马超全家被害,唯有赵云善始善终。
在《三国演义》中,赵云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忠君形象,他本是袁绍麾下之人,因见袁绍无忠君爱民之心便离开去投误认为有忠君爱民的公孙瓒,遇见刘备后,想去投靠,却因忠于公孙瓒而不忍离去,只在公孙瓒死后投效刘备。他忠于汉室才忠于刘备,投靠刘备后便为刘备的事业置自身于不顾,无论是单骑救主,还是截江夺阿斗,据汉水退曹兵,入川谏刘备,以及夷陵救主,南征孟获,七旬上战场,他为刘备,刘禅尽心尽力,为蜀汉,奉献终身。在刘备小弱时跟随,跟刘备南征北战,为蜀汉立下赫赫之功。刘备死后,一如既往为主尽忠尽职、默默奉献。后随诸葛亮南征孟获,祁山伐魏事事当先,尽心尽力,诸葛亮称为“国之栋梁,吾之右臂”当赵云死后诸葛亮跌足而哭:“子龙身故,国家损一栋梁,吾去一臂也!后有诗夸赞:“常山有虎将,智勇匹关张。汉水功勋在,当阳姓字彰。两番扶幼主,一念答先皇。青史书忠烈,应流百世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