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钢的琴》在影片开始的第二个场景,是一个葬礼现场。乐队在演奏常规哀乐,然后传来画外音,说这么苦的音乐,逝者怎么安心地走啊?乐队指挥(也是本片男主角,王千源饰演的陈桂林)立即安排让大家来一段降b调(也非常有意思的设置)的《步步高》,然后镜头从吹拉弹唱的乐队平摇到悲伤肃穆的祭奠棚,背景是几个或粗或细的正在冒着滚滚浓烟的大烟囱。这一个镜头基本诠释了本片的主题格调:任何挽歌都无法阻止逝者的离去,人是这样,时代也是如此。
象征重工业时期的烟筒的祭奠
故事讲什么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在本片中,是通过钢铁工人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为有着钢琴天赋和梦想的孩子制造了一架真正的”钢“琴来展现。其实,换一个场景,也可以是碳制琴,也可以是水泥制琴,等等都无所谓,都是演绎一首时代逝去的悲歌而已。
人们总是试图去留住逝者的脚步,希望他在世上多活一些年头,同样人们也总是试图留住自己曾经熟悉的一切事物,比如工厂、车间、大澡堂子。为了留住这些代表了一代工人记忆的大烟囱,工程师召集举行员工大会,表决各种创意以延续大烟囱的生命,虽然是以完全区别于它创建时候的”生产“功能而是以另外的”旅游、文创“等形式存在。但就像人的生命终将逝去,任何人、任何行为都无法阻止历史的脚步、无法逃脱环境的裹挟。
随着大时代的前进,曾经风光无限且居共和国长子位置的东北大厂,无可避免地面临产业升级和被淘汰的命运。在影片中,暗黑色的工厂、破旧的车间、包括那个蒙抹着几十年历史油烟的小饭馆,都无不传递出这一信息。一群已经或即将从工厂环境中离开的人们为了一个孩子的梦想各显神通用他们原来岗位的专业技能为孩子制作的那架真的"钢琴“究竟是为了满足孩子的愿望和期待,抑或只是大人们对自己时代的逝去一种无可奈何的挽留和缅怀……
当”钢“琴制作完成工厂即将报废的时候,演奏什么乐曲已经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