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总是有无数无数的问题:怎么泡茶最好?怎么喝茶最棒?盖碗好还是紫砂好?西施好还是石瓢好?东坡瓢好还是景州瓢好?高冲好还是低冲好?
多少度的水最好?农夫山泉好还是恒大冰泉好?茶水比多少最好?多久出汤最好?武夷岩茶有多少品种?什么品种有什么特点?什么品种最好?
纯种的好还是拼配的好?到底奇丹是纯种大红袍还是北斗是纯种大红袍?还有人告诉我雀舌才是纯种大红袍?不同山场之间的茶有什么区别?
慧苑坑跟水帘洞有什么区别?(牛栏坑跟马栏坡跟牛栏山有什么联系?猹跟闰土之间有什么情感纠葛?)正岩跟半岩什么区别?半岩跟外山什么区别?
外县的跟武夷山的有什么区别?建阳小湖双狮历跟建瓯龙村擎天岩又有什么区别?工艺对茶有什么影响?做青跟焙火哪个对成品质量的影响大?什么是火味?
什么是青味?什么是枞味?什么是岩韵?什么是陈韵?什么是花香?什么是果香?什么是什么花的香?什么是什么果的香?建瓯建阳的工艺跟武夷山一样吗?
什么样的岩茶是好茶?多少钱一斤的茶才会好喝?大品牌好还是小品牌好?品牌货好还是茶农货好?茶农货好还是贩子货好?哪家茶商最厚道?
哪家茶商最坑爹?............
关于以上问题呢,各位茶油莫要捉鸡,且容本人喝一口热翔,再娓娓道来。
哈哈,其实我也不懂(背景音:pia!pia!小伍哥:我戳!说好的不打脸!背景音:pia!pia!pia!小伍哥:我艹!还打?!)
事先说明一下,因为本人也是新手,所以我说的都不是标准答案,只是说一下我在别处看到过的,听到过的,或者自己感觉到的,以及猜到的,供大家讨论,绝不是定论,有错误是难免的,全对是不可能的。欢迎大家批评讨论。
好啦,言归正传,先说一下冲泡的问题:
一般来说,主流的岩茶冲泡方法分为三种:
1、庭院式
a、所需工具:烧水壶一个(一般用随手泡即可,讲究的可配上红泥小火炉啊日本铁壶啊啥的),茶盘一个,盖碗或紫砂壶一个(100-150ml为宜),滤网一个,公道杯一个,品茗杯若干,水若干,茶叶若干。
b、投茶量:盖碗或紫砂壶容积的1/2左右。可以按照个人偏好进行调整:喜淡的(新人)少些为冲泡壶具容积的1/3——1/2(投茶5-7克/100ml);
喜浓的(老友)多些为冲泡壶具容积的1/2——2/3(投茶8-10克/100ml)。
c、水温:开水,岩茶不怕烫(我在天津看到个别店里的泡茶妹子水开之后凉上数分钟才开炮,声称老师告诉她们95度左右为宜,这种老师属于欠抽型,可酌情抽之)
d、出汤时间:1至3泡浸泡10—20秒,以后每加冲一泡,浸泡时间延长30%—50%(这个时间绝不严格,主要原则为保证前3-5泡的汤色基本一致【好茶可能到7-10泡】)
冲泡次数与茶本身内涵物质的丰富程度以及浸泡时间均有关系,对同一款茶而言,浸泡时间越长、则可冲泡次数越少。
e、浓淡的调整:如果感觉茶过浓,下次可酌情减少投茶量,也可加快出汤时间,实在没别的办法时的临时解决办法也可以兑点开水冲淡点喝。过淡的话比较简单,
增加投茶量或延长出汤时间均可——尽量用投茶量来调整为宜。
f、品饮:所谓“干看外形,湿评内质“,新手要养成良好的品饮习惯,先观其形,再嗅其香、复品其味。闻香有干茶香、盖香、水香、杯底香(热香和冷香)等。
尝味时须将茶汤与口腔的各部位充分接触,细细感觉水中的醇厚度、变化情况和各种特征(也可以猛地一嘬,嘬出声来,把茶水打成雾状,更利于茶汤与口腔的接触)。欣赏岩茶的香型和香气高低,领悟岩茶醇厚的滋味、丰富的内涵以及各种神乎其神的“岩韵”及”枞味“等等。
2、工夫式
a、投茶量:泡茶容器的2/3-4/5(冲泡后茶叶基本上满到容器口)。
b、浸泡时间:即冲即出,讲究快,每水的浸泡时间控制在10秒以内。
c、其他同庭院式,不再重复。
3、审评式
a、工具:一般要用到审评杯如下图:
b、投茶量:5g/110ml,或7g/150ml,茶水比为1:22。
c、浸泡时间:一水两分钟,以后每加冲一水、浸泡时间也加长一分钟。一般只冲3-4水。
4、其他方法
一般不建议其他方法,但是条件有限时没有办法也可用飘逸杯或大杯泡,大杯的话因为会久泡不能出汤,为防止过浓,所以需要调整茶水比例,减少投茶量。
其他不再详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