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上海七宝镇,离开老街也不远,在小时候就听说了七宝的各种来源传说。在一般人眼中,既然叫七宝那肯定有七样宝贝,甚至是不惜以讹传讹,一定要弄出七样宝贝才心甘。也真佩服当时人们的用心,还真找到了民意上的七种宝贝,硬生生的把七宝的名字给坐实。
题七宝
玉斧垫桥蒲汇塘
金鸡守护财宝缸
氽来钟响陆家院
神树影映千年堂
莲花经自吴越王
常伴如来铁佛旁
玉筷印留东堍柱
华亭鹤唳写篇章
诗是我自己随意写的,诗中黑体字就是民间传说中的七样宝贝。在现在的七宝这七种曾经传说中的宝贝早就无踪影。民意上的神树,其实就是梓树。在我小时候还在老七宝中学的校园里看到过,但如今也已经枯死不在了。至于其他的玉斧玉筷都是传说,谁也没见过。莲花经和铁佛以及氽来钟,即使曾经有过,在曾经的十年期间估计也不会存在了。
七宝在如今的上海人心中,也就剩下了那条街了。那街其实也已经不是以前的老街了。除了这街道的位置还是原来的地理位置,其他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浦汇塘桥原来是石桥,现在都已经是水泥墩子。原来桥上还有一个大雨棚,便于人们在大热天或雨天可以在桥上歇息。当然,现在的客流量是不可能在桥上再歇息看风景了。偶尔一次去七宝老街也是尽可能的避开周末,否则那就是看人的地方。
老街两边的房子还保留着原来的样子。只是房子都已经出租给各种商铺。唯一保留下来的就是那桥南面的书场还保留着,还在那里可以听到难得一听的评弹或说书。但在那里听的也只是些白发苍苍的老人,趁听评弹或说书的时候消磨他们的时光罢了,至于评弹唱的啥,说书说的是啥也已经是无关紧要了。他们需要的就是有一个地方,有一帮曾经的老朋友在一起说说话而已。如果一旦这个书场消失,但留给他们得有多少遗憾?
对于我来说,七宝除了这条老街,还有很多古迹可以去看看。只是很多人逛老街的目的就是为了买些吃的,用的。无论是七宝老街也好,邵家楼老街也罢,每天几乎都是人流如织。来的人们都是买了很多的土特产品回家,走在街上的目的就是为了找寻各种小吃美食罢了。也没人去关心这老街的来龙去脉,历史典故,也不想去知晓。
沿着七宝老街一直往南走,到富强街往东走几步路,就来到镇企路。如果再往东,现在造了很多店铺和街道,那都是后建的,纯粹是为了旅游业或者是商业,没有任何的历史文化。如果是沿着镇企路往南,走进上海交大(七宝分校,也就是以前的上海农学院)的北门,左手边就有一处古迹:四面亭。四面厅始建于宋朝,现在的四面厅为清代嘉庆年间重修的建筑物。似亭似榭,似亭似堂,因其四面皆为窗轩,故名。四面厅彩绘栋梁,雕刻精细;石阶门窗,有眉有目,情趣盎然。目前四面厅北面紧临一居民楼,是以前农学院的家属宿舍。由于建造时未考虑四面厅的历史价值,也反映了之前我们对文物古迹的认识。
据七宝地方志记载:镇南有东岳行祠,宋代始建,大殿毁于清代。东岳行祠的旧址,原名丁家庄,相传系东汉末年吕布的义父丁建阳(原)的故里。大殿四周原有玉帝殿、斗姆阁、刘郡王庙、照天侯庙、南城隍庙及蒲溪道院等,是颇具规模的道教场所。
今遗存仅有斗姆阁、四面厅和破残的玉帝殿、南城隍庙。现在看到的四面亭和斗姆阁也都是清代维修后的建筑样式。当年,知名报人曹聚仁曾欣然到此一游,他在所写的游记中曾这样描述:“沿河浜一角,搭了紫藤架,下面朱漆栏杆,衬着浜上小桥,古色盎然。从前,玉皇殿前三株宋代的老树,两根又高又粗的银杏,和一株枝干虬曲的柏树,仿佛告诉过客:这个七宝镇的历史是这么古老的。”
幸存银杏两棵位于斗姆阁的西侧,树高分别达23.6米和18.2米,树围有3~4米粗。据农学院植物专家估测,树龄已有600多年。只是当时种植银杏的人没有注意,这两棵竟然都是公的,住在七宝这么多年,也无怪乎从来没有在树上看到有银杏,在地上也从来没看到过掉落的银杏。对于这一高一低的银杏树里面是否有什么故事?时隔久远,现在都已经不得而知。
在四面亭的西侧还有树龄超过百年的广玉兰树,还有一棵一般不被人知晓的上海故有树种——朴树!那上面结的籽就是我们小时经常玩啪啪籽的子弹!看着那树的树冠和高度超过百年也不成问题。
当然在现在的新镇路那里还有七宝教寺,那都是新建的寺庙,走过路过即可。对于我来说,七宝虽然不是我故乡,但毕竟也是我居住的地方。有空我会时常到交大校园内去看看,在四面亭旁边走走,在古戏台上看看那,在那两棵老银杏树下坐坐,感受那曾经的历史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