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师傅两口子申请的赡养调解,已经开了三次碰头会了,直到现在都无法拿出一个能令子女双方满意的处理意见来。看着一脸苦闷的李老师傅两口子,我们也是一筹莫展,老两口的收入根本无法支付自己的医药费用,这么拖下去根本只会伤害老人,但真的要快刀斩乱麻,我却不知道这刀该怎么砍下去!
李老师傅老两口都业已八十多,是我们厂里的老师傅,属于最早进厂的那批技术工人。即使我爷爷见了李老师傅,也要恭恭敬敬的称呼一声“师傅”。李老师傅老两口,一辈子养育了一子一女,儿子是老大,今年已经六十多了,还在街上出摊卖馄饨,日子过得清苦不说,现在连个住的地方都没有,和老伴租住在一套临街房里。女儿是老二,上年才刚刚办了内退,但儿子儿媳刚有了孙子,正在嫁伺候儿媳月子,正摊上最忙的时候。但这一切还都不是个事,最大的问题是二老的赡养费月月根本就收不齐。虽然有法院你的判决在那里,但总不可能月月申请强制执行吧,所以最终还是转到了我们调解室。
李老师傅最早是在15年起诉的子女,当时李老师傅因为哮喘和肝病需要长期住院治疗,老两口子的收入实在是支撑不住。就要求子女负担一部分,按照当时李老师傅的想法,儿子每个月给两千,女儿每个月给一千。但儿子说拿不出来,当年就闹到了调解室,我当时也是参与了调解,最后是建议去法院解决。后来法院判决下来,儿子每个月支付六百,女儿每个月支付一千二百。本来这个事也就告一段落,都按照法院判决执行也就是了。但随着这两年,儿子的年龄加大,钱也不好挣。女儿那边又添了孙子,这赡养费是越发的收不齐,法院强制执行了两次,根本无法落实,只好又重新转到了调解室,希望能够和平解决争端。
李老师傅家的事还的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说起,当时李老师傅还没退休,但单位的技工师傅中稳稳坐着头把交椅。当年李老师傅的儿子由于学习不怎么好,就去服了兵役,回来后就很顺当的进了我们厂,跟着李老师傅学技术。在85年左右的时候,李老师傅的大儿子结婚了,那年李老师傅的女儿也大学毕业回到了我们县,被分配去了县政府。
李老师傅是八十年代末退休的,退休之后的李老师傅在家静极思动,就想出去打点零工,但当时我们厂驻地根本没什么像样的小企业,有雇工需求的都在县里。所以李老师傅就带着老伴去了县里女儿家暂住,老伴替女儿看孩子、做饭、收拾家务,李老师傅则去了一家刚营业的小模具厂做了技术顾问。从那以后老两口就很少回厂家属区,儿子和儿媳以及孙子则独自生活在家属区。当然李老师傅赚的大部分收入也都花在女儿家,儿子这边算是没沾上什么便宜。
大概93年左右,李老师傅的大孙子在夏天爬树抓知了,从树上摔了下来,伤了脊柱,当时据说还有救,但必须转院到北京。但凭着我们厂里的收入根本就是天方夜谭,李老师傅的儿子就想到了卖房,但卖了自己的房也不够,就想也把父亲的房也卖了。但李老师傅说什么也不同意,最后耽误了治疗,致使李老师傅的大孙子成了残疾,双腿无知觉,现在行动全靠轮椅。自那以后父子就在也没说过话。
但生活还的继续,李老师傅的儿子卖了房子后,就搬去了附近的城中村租房居住,一面上班,一面照顾儿子,直到退休。但儿子是个残疾人,生存是个大问题,为了给孩子一个出路。李老师傅的儿子找退休后,就开了家馄饨店。后来还给儿子娶了一房媳妇,虽然对方也是残疾人,但包馄饨和下馄饨到没有什么影响。唯一的问题是,赚的不多,根本攒不下什么钱,所以到现在为止,一家六口人还是租房住。
李老师傅的女儿则好得多,自己从科级的领导位置退了下来,丈夫也是有级别的,双方的收入不菲,本来生活不会有什么烦恼。但唯一的儿子却不怎么争气,从小被李老师傅惯坏了,学习不行,工作不行,还喜欢赌博。以至于女儿女婿,因为这事没少埋怨李老师傅两口子。这个外孙直到三十多岁,才找了一房媳妇,刚生了一个儿子,正在家做月子。
15年的时候,李老师傅起诉子女支付赡养费的案子,在当时法院就自己考虑的双发的收入情况和家庭状况,所以在判决的时候,才给出差距如此大的赡养费比例(儿子一个月600,女儿每个月1200)。本来着两年都没什么问题,但从进了今年之后,支付就成了问题,首先,是女儿停止了支付,主要是儿媳要生产,儿子又不工作还赌博,老两口的退休金实在支撑不住了。紧接着儿子也停止了支付,理由是想给儿子买了一套房,扣除房贷家里没钱了。
李老师傅在最后申请了法院强制执行,但法院的人去了之后一了解,还真没法执行。李老师傅的女儿家倒好说,毕竟都是财政工资,执行上问题不大,不过是家庭生活品质要降低一些的事。但儿子家就麻烦了,执法人员到家里一看,老两口业已六十多,身体都已经不大好了,儿子儿媳还都是残疾人,家里还有两个孩子,就靠着李老师傅儿子的那两千多的企业退休金以及馄饨铺的收入,别说六百了,拿两百法院的法官都觉得过分,但当初的判决在那里,也不好说什么。只好转到我们调解室,希望能叫子女双方都退一步,女儿这边多拿点,儿子这边在少点。但已经调解了三次了,女儿这边是不同意,儿子那边本来就不想出,况且也真没有。
看着交来的卷宗,我也是一筹莫展,如此差距巨大的两个家庭,到底该怎么平衡?女儿收入好,但儿子不争气,家庭花销大。儿子倒是个老实人,但家里儿子儿媳都有残疾,一日三餐都只能说是能吃饱,而不是吃好,根本拿不出余钱来支援李老师傅。况且一家六口人还没个落脚之地,到现在都租房住,根本支撑不起任何压榨。再加上当年,李老师傅拒绝卖房,耽误了孙子的治疗,成了残疾人,父子间的矛盾更是可想而知。
思来想去我还是没有一个合适的方案,最后实在没办法只好交给主任叫他头疼去。但主任就是主任啊!水平比咱就是高,三下五除二的就解决了问题。说穿了也不值钱,叫老李师傅把家属区的旧房送给儿子,然后儿子保证每个月交给老李师傅一千块钱作为治疗费用。至于女儿那边则只好硬来,通过财政系统提前扣了工资,支付老李师傅的赡养费。至于房产问题,他们兄妹之间会不会打官司,就不是我们所能左右的了,先过了这可坎在说吧!